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当前头条:为何于谦当初不立朱见深为帝,让孙太后监国,以避免后来被杀

时间:2022-12-15 11:44:5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当初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后,于谦为了避免明朝灭国的危险,在征得孙太后同意后,把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扶起来,立为皇帝。并且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打败了瓦剌,从而粉碎了瓦剌的阴谋。

但是,由于此后瓦剌把朱祁镇放了回来,引发了"夺门之变"。最终,于谦被朱祁镇杀掉。这里也就有了一个问题,当初于谦如果不是把朱祁钰扶起来,而是把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扶起来,由孙太后监理国政,是不是会更好呢?至少,朱祁镇如果回来后,因为是自己儿子当皇帝,他当然可能不满意于谦,但至少不会杀于谦。

那么,于谦当初为什么没做这样的选择呢?


【资料图】

一、朱祁钰本来就是监国。

朱祁镇率军北伐瓦剌的时候,就已经安排朱祁钰监国了。也就是说,朱祁镇离开后,朱祁钰实际上是朝政的主持人了。如果于谦把朱见深扶起来,那么,怎么安排朱祁钰呢?朱祁钰干得好好的,权力无缘无故被剥夺了,他能高兴吗?要知道,从后面的情况来看,朱祁钰实际上是有权力欲望的。让一个有权力欲望的人丢掉权力,那显然是会很麻烦的。

如果于谦真扶持朱见深,那么朱祁钰肯定会和于谦对抗。这样一来,就有可能造成内乱。内乱爆发了,怎么还打得赢瓦剌?由此可见,于谦是绝对不会做这种选择的。

二、于谦害怕被人议论。

于谦如果扶朱见深起来当皇帝,表面上是让孙太后监国。但实际上,孙太后一个女流之辈,她能有什么见识。也就是说,整个朝政大权,实际上将掌控在于谦手里,大事小事都得于谦来掌控。

于谦如果是一个权臣,他肯定有这样的心理,肯定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且,于谦做这样的选择,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但是,写过"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显然并没有权臣的心理,他并不愿意被人议论。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党争是很厉害的。于谦如果这样做,他一定会遭到其他朝臣的议论。这样一来,必然会在朝廷上掀起腥风血雨。这势必又会引发新一场内部争斗。这显然是不利于团结一致,共抗瓦剌的局面的。

三、于谦怕屈从于瓦剌的要求。

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儿子,每个当母亲的,都非常爱自己的儿子,而朱祁钰并不是孙太后的亲儿子。

当初孙太后之所以答应于谦的建议,让朱祁钰当皇帝,是因为当时形势十分危急,再加上于谦等大臣逼迫,所以孙太后不得不答应。

虽说孙太后答应了,不过她也就仅仅有这么一点话语权。此后,也就没她什么事了。但是,万一让她监国,她虽然没什么见识,但是话语权是不小的。再加上于谦为了避免别人说他是权臣,因此肯定会事事征求孙太后的意见。

如果瓦剌把朱祁镇押解到北京城下,让明朝答应某种条件,并且威胁明朝说,不答应,就杀掉朱祁镇。那样一来,作为当母亲的孙太后,肯定是扛不住的,她是一定会答应的。她一旦答应了,事情就变得太麻烦了,明朝就失去主动了,对抗瓦剌,还怎么打得赢呢?

四、朱见深当皇帝不适合礼教。

我们知道,古代是礼治社会。在礼治社会里,"孝道"是最首要的,"百善孝为先"嘛。

如果朱见深当皇帝,朱祁镇是他的父亲,他救不救朱祁镇呢?不救,那他就不孝道。救,必然受制于瓦剌。总之,朱见深当皇帝,并没有让明朝处于主动地位。

而朱祁钰当皇帝,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朱祁钰是兄弟,兄弟对哥哥,不存在"孝"的问题,只存在"悌"的问题。"悌"的问题并不是礼制的首要问题,因此,不会陷入被动。

五、于谦没料到朱祁钰儿子会死。

瓦剌说要把朱祁镇放回来的时候,朱祁钰不想让他回来,特地征求了于谦的意见。于谦说,皇位已经确定了,不会再更改了,因此朱祁钰才答应接受朱祁镇。从这里可以看出,于谦对朱祁镇回不回来,都是没怎么在乎的。他认为皇位已经在朱祁钰一脉上往下传递了,不会再有其它变故。谁料到,最终朱祁钰儿子死了,朱祁钰又生了重病,这才给朱祁镇夺位创造了条件。

但这些事情,于谦怎么可能未卜先知呢?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关键词: 也就是说 大事小事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