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消息!两江总督的顶戴与脑袋 刘坤一愤然抗旨, 说了句大逆不道的话

时间:2022-12-12 14:58:0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晚清拾遗录(三十六):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这是清廷正式对联军"宣战"的第二天。以盛怀宣为首的一群红顶买办,集合在盛宅的客厅内,清朝历史上石破天惊的"东南互保"悄然上演。这场决定半壁江山命运的筹划,东南督抚中最具权柄的三巨头李鸿章、刘坤一以及张之洞三人,两江总督刘坤一以及两广总督李鸿章都派来了私人代表,他们是能够代表李鸿章的盛怀宣,以及代表刘坤一的张謇。张謇在甲午年殿试夺魁,堪称"状元及第,虽将兵十万,凯歌荣旋,献捷太庙,其荣不可及也"。但是随着老师翁同龢被革职,本应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张謇开始认清,顶戴在晚清宦海是不可靠的,庙堂之上的风向难以捉摸,只有银子才有沉甸甸的踏实感。

其后,张謇转投入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帐下,开始了实业兴产之路。随着庚子之乱在北方愈演愈烈,一句话"谁砸了他的生意,谁就是他的敌人",事业蒸蒸日上的张謇自然不答应。在盛怀宣家的客厅里慷慨激昂筹备东南互保,叫板中枢义愤填膺,张謇是有充分理由的,之前为了游说南方各省官员,他已奔波数日,最主要的成果是获得了刘坤一的首肯。而且,张謇足够了解他所托庇的两江总督刘坤一,这位夹杂着文人、官吏以及武夫脸谱的晚清三朝老臣,被称为"唯一有气节和道德勇气的最后一位文人士大夫"。

晚清朝野上下对刘坤一亦多有赞美之词,其中"孤高自清"绝对不算过分。在只知道"多磕头、少说话"的晚清宦海,刘坤一不愧是一个有主见和胆量的名臣。戊戌变法早期,尽管光绪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已经明确支持变法,刘坤一仍然不惜以下犯上,坚决反对康有为等人筹备变法。这一举动无疑于往枪口上撞,这位在宦海举足轻重的两江总督,甚至连谋反的实力都具备,却如此没有"眼力见",光绪痛斥他的数封"上谕"迅速传遍内外,文武百官都认为这位总督大人的顶戴甚至是脑袋,都有可能不保。

然而没过几个月,维新变法被慈禧太后紧急踩了刹车,光绪还没得来及给刘坤一"应有的惩罚",自己反而被囚瀛台,慈禧太后重新执缰大清。这时群臣好像又发现"姜还是老的辣",刘坤一是更早地押宝成功,只需要等待厚赏即可,没想到群臣再次猜错了。刘坤一又给慈禧上了一份奏折,其中"若废立之事,则两江士民,必起义愤"以及"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刘坤一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光绪想变法没有错,自己反对的是康有为等人的步子迈得太大,摆明了是触摸慈禧的逆鳞,拿两江总督的顶戴以及自己的脑袋不当回事。慈禧的恼火可想而知,迫于李鸿章与张之洞等人的压力才没有动手,她也深知刘坤一"坚毅之操,老练之识,不愧古大臣之风",所以才有"夙为太后倚信"。

作为晚清历经三朝的老臣,刘坤一对于太后的手腕与魄力也再清楚不过,所以当张謇登门为"东南互保"之事征求其意见,刘坤一犹豫不决,更因为他的手里还有慈禧太后发来的一封电报,关于其不愿北上勤王,复电中有一句"南北相倚,不可歧贰",这是在敲打和警告他不可有二心。刘坤一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忠与叛,最终他向张謇表示了他的支持态度,至于慈禧太后的警告,他对张謇指着自己的脑袋说:"我这颗头姓刘!"这位愤然抗旨的两江总督,关于自己的脑袋和顶戴,说出这一句在晚清宦海大逆不道的话,从"磕头如捣蒜"中的自我觉醒,绝对比李鸿章的"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更酣畅淋漓,这种风骨与格局,足以令晚清宦海为之汗颜。

参考资料:《庚子拳变始末记》、《景善日记》

关键词: 慈禧太后 东南互保 大逆不道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