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新要闻】安史之乱前,唐朝中央军不足8万人,为何安禄山能有15万大军!

时间:2022-12-10 06:43:1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拥兵近15万,而当时的中央军不足8万,这是唐玄宗设立方镇和十大节度使留下的弊端,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弊端实际上是由唐朝的兵制变化引起的。


【资料图】

唐初沿袭的是前朝的府兵制。府兵制的特点就是"内重外轻",而且兵权都在皇帝手中。唐帝国在各地设置了600到800个之间不等的折冲府,每个折冲府的府兵有800、1000、1200人不等,也就是说全国的兵力大概在60万到80万不等,而关内的折冲府就有261个,占军近30万。这个比列保证了京师的绝对安全。

这些府兵由南衙十二卫和东宫六率遥领。府兵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轮流到京城宿卫,即保卫京师;另一个就是出征,由皇帝选派统帅领军出征。平时就是种地生产,农闲时节组织训练。无论是十二卫大将军还是军事统帅,和府兵的黏性都不大,所以不会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

府兵制实行的最彻底的是高祖和太宗两朝,这一时期战事频繁,府兵能够及时得到补充,不断有新的进来,而年老的也退休,待遇也比较优厚。但之后,尤其是武则天一朝开始,对外战事减少很多,府兵最大的作用不过是宿卫京师,战斗力也下降,逐渐不怎么受重视。而且府兵制是基于均田制设立的一种兵制,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也就开始慢慢凋零,很多府兵开始逃亡,全国真正有战斗力的府兵已经很难和贞观时期对比。

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代替,募兵制的特点正好和府兵制相悖:"内轻外重",也就是说中央军的比例远远不及地方军。到了唐玄宗时期,宰相张说建议实行募兵制,募集士兵来补充府兵的缺失,以护卫京师,在一开始成为长从宿卫,开元十三年(725年)改为彍骑。当时的彍骑有十二万,算是中央军的兵力。

而唐玄宗不久就设立了十大方镇,由节度使坐镇,统兵495000人,目的是震慑四夷。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那就是节度使拥兵自重,节度使最开始的权力还不是很大,只是拥有兵权,但到了后来,逐渐就成了地方老大,所有的事情都说了算,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世袭的制度,皇帝能干涉的事情很少,与大唐隐隐有了对抗的意思。

而且为了便于联系和管理,常常一人担任好几个节度使,比如唐玄宗的养子王忠嗣曾任陇右、河西、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统兵达到了267700人,可以说是统兵最多的节度使。再就是后来的安禄山,成为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统兵达到了183900人。

节度使逐渐拥兵自重,而中央军的兵力却是逐渐减少的,开始的12万彍骑也慢慢的变少,到了天宝年间。"是岁天下健儿、团结、彍骑等,总五十七万四千七百三十三。"

也就是说除去边镇的495000兵力,彍骑还有不足八万人。这就是当时中央军的兵力。

755年冬天,安禄山起兵,当时能统摄的兵力达到了十五万,河东地区并没有完全依附安禄山。不过再加上他自己所拥有的夷狄兵力,也已经是号称20万。

虽然20万这个数字有水分,但是对付中央军是绰绰有余的,而且最开始安禄山起兵,唐玄宗是不相信的,一周后才真正相信他反了,于是调兵遣将,只是边镇的兵力并不能及时赶到。

封常清和高仙芝只能在长安和洛阳一带招募士兵,他们没有经过训练,战斗力不强,根本没法和安禄山的劲兵相抗衡,洛阳很快沦陷。

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杀后,唐玄宗启用病废的哥舒翰守潼关,当时已经调集了部分边镇兵,组成了20万大军,不过成分比较复杂:河西军、陇右军、朔方军、蕃兵、高仙芝旧部等等,他们缺乏统一作战的能力,但唐玄宗不愿意听从哥舒翰坚壁不出的策略,逼着他出兵,最终这20万大军只剩下了8000人, 哥舒翰也被部下绑着投靠了安禄山,可以说唐军损失惨重。

之后就发生了唐玄宗入蜀逃难以及马嵬兵变之事。

关键词: 拥兵自重 也就是说 安史之乱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