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朱高炽:在位十个月戛然而逝,他达到了朱元璋和朱棣达不到的高度

时间:2022-12-09 07:48:5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公元1063年,宋朝第四位皇帝赵祯驾崩,年仅54岁。京城之内,上至士大夫,下至乞丐和小儿,都纷纷为他焚纸痛哭。就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悲痛不已,哭着要为赵祯建一个衣冠冢,以寄托哀思。由于赵祯在士大夫心目中地位太过崇高,因此当时给他定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庙号:仁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仁",乃儒家思想的核心。自古以来,"太祖""太宗"这样的庙号司空见惯,然而,以"仁"为庙号的,宋仁宗赵祯则是第一个。

宋仁宗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三位"仁宗",分别是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元仁宗在位9年,清仁宗在位25年。而明仁宗朱高炽在位的时间却只有10个月。10个月虽然短暂,但朱高炽却达到了明朝太祖、太宗没有达到的高度。

一、大胖小子的"人生无常"

公元1362年,当时朱元璋已经占领南京,正在和陈友谅、张士诚对峙,在"鄱阳湖之战"前,徐达收到家书,书中说徐达之妻谢氏生下一女,此乃徐达之长女。朱元璋听闻后,还不忘吩咐妻子马氏给徐达家中送去贺礼。

六年后,明朝建立,朱元璋却还惦记着徐达的这个女儿,《明史·徐皇后传》记载,朱元璋听闻徐达长女徐氏聪慧过人,对徐达说:

"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

朱元璋对徐达说:老徐,我和你是布衣之交,君臣一心,应当结为亲家。我有意把你的长女许配给我的四子朱棣,你意下如何?

朱元璋当时贵为天子,徐达焉有不答应的道理,况且,女儿能嫁给皇子,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所以,这桩婚姻早早就定了下来。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朱元璋封为燕王,这就意味着徐达之女徐氏将来必然为燕王妃,果然,到了洪武九年(1377年),朱元璋册封徐氏为燕王妃,正式为二人完婚,这一年,朱棣年仅16岁。

两年后,徐氏为朱棣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让朱棣第一次感受到了做父亲的美妙。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的父亲是燕王朱棣,爷爷是朱元璋,奶奶是马皇后,外公是魏国公徐达。放眼整个大明朝,他的前途都不可限量。朱元璋对这个孙子也比较重视,亲自为其取名为朱高炽。

不过,当时太子朱标仍在,燕王朱棣注定是一个藩王,这也就意味着,朱高炽的人生轨迹,最高也就是燕王世子,然后做一个安乐王爷。然而,有一个词用在朱高炽身上,非常合适,那就是"人生无常"。

朱高炽三岁那年,随父亲到北京就藩。燕王朱棣雄才大略,到了北京终于放飞自我,整日纵马疆场。作为父亲,朱棣当然希望长子朱高炽能够像自己一样,他发现朱高炽不喜欢骑马射箭,却喜欢读书写字,如果儿子是个文曲星,当然也不错。但喜静不喜动,可能因为伙食太好,他渐渐变得体态肥胖,且行动不便,有时候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

这样的儿子,朱棣内心总有些不喜。反而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从小喜欢舞刀弄枪,颇得朱棣喜爱。

因为明朝早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朱棣虽然不喜欢朱高炽,但朱元璋还是封了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如果朱高炽的堂兄朱允炆不削藩的话,朱高炽注定要成为燕王。但是,人生无常,朱高炽最后却成为了大明朝的第四位皇帝。

二、忠臣和孝子,选哪个?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棣听闻后急忙前来奔丧,不料半路上被建文帝的一道圣旨阻拦,建文帝怕诸王动荡,不允许藩王离开封地。朱棣在悲痛之余,把自己仅有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全部派往南京代替自己祭奠朱元璋。

当时,黄子澄、齐泰等人正建议建文帝削藩,而燕王朱棣是势力最强的藩王,所谓"势大难图",黄子澄建议让建文帝扣押朱棣的三个儿子,逼朱棣乖乖就范。但建文帝心软,没有这么做。后来,徐达的儿子徐辉祖紧急求见建文帝,要知道,徐辉祖是徐达的长子,袭承魏国公爵位,更是朱高炽等三人的亲舅舅。

何为"仁"?《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明史》说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位简朴、敦厚、仁爱的帝王,说他"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

笔者对此深有认同。笔者认为,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明朝百姓虽然得到了休息,但政令仍然十分严酷。朱棣靖难之后,好大喜功,迁都、下西洋、北征南伐,明朝百姓承受巨大的负担。朱高炽虽然没有朱元璋和朱棣那样的军事成就,但对明朝百姓来说,这样的皇帝,才是他们最渴望的皇帝。所以说,朱高炽达到的政治高度,是他爷爷朱元璋和父亲朱棣所不曾达到的。

天不假年,若老天再借给朱高炽20年,巍巍大明,定能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世子兄弟,皆魏国公徐辉祖甥,辉祖察高煦有异志,密奏曰:"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徐辉祖的意思是说:我的三个外甥中,朱高煦十分凶悍,而且此人"不忠"、"叛父",如果不杀他,将来必为大患。

可惜,建文帝还是没有听从劝告,放朱高炽三兄弟回了北京。

建文元年,建文帝削藩日紧,朱棣在北京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朱棣出征那天,带着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一起出发,留下朱高炽镇守北京老巢。不料,李景隆趁朱棣不在,率领50万大军直扑北京,当时朱高炽麾下仅有5万兵马,以一敌十,何其难也?但朱高炽没有启城而逃。

朱高炽虽然胖,但他不怂。

朱高炽趁着天寒地冻,连夜派人往城墙上浇水,水落成冰,当李景隆来到北京城下时,对着滑溜溜的"琉璃"城墙,竟然毫无办法。

当时朱棣正从宁王那里"骗"取朵颜三卫,朱高炽的防守,给朱棣赢得了时间。待朱棣带着的朵颜三卫从背后杀来时,李景隆抱头鼠窜。

后人都说建文帝不会用人,例如,耿炳文最擅长防守,他却让耿炳文带兵去进攻;李景隆虽然是名将李文忠之子,却只会"纸上谈兵",建文帝却对他信心十足。其实,建文帝也曾想过一个"釜底抽薪"的好办法,建文元年,建文帝见朱棣势如破竹,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那就是从堂弟朱高炽身上下手。

根据《明史》记载,建文帝趁朱棣南下之际,派人给朱高炽送了一封信,信中大谈"君臣之道",并承诺,若朱高炽献出北京城归降朝廷,朝廷愿意封朱高炽为燕王。

建文帝这一招非常高明,若朱高炽答应,那朝廷可直接得到北京城,失去落脚点的朱棣将不足为惧。若朱高炽不答应,他便放出风来,离间朱棣和朱高炽父子,当朱棣父子失去信任时,就是朝廷的可乘之机。

朱高炽接到信后他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做朝廷的"忠臣",第二是做父亲的"孝子",朱高炽最终选择了后者。《明史·仁宗本纪》记载:

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

朱高炽没有拆建文帝的信,而是直接派人将信转给了朱棣。不得不说,朱高炽这一招也非常高明,若是自己拆了信,恐怕很难解释清楚了。

朱高炽没有想到,自己对父亲一片赤诚,父亲却不信任自己。当时,一个叫俨先的大臣是朱棣的心腹,他听闻朝廷派人来给朱高炽送信,立即连夜出城去见朱棣。朱棣听闻后,担心朱高炽已反,打算派人去北京秘密杀掉朱高炽。

正在这时,朱高炽派人将建文帝的信送来。《明史·仁宗本纪》:

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

朱棣看到书信后,对身边的人激动地说:差点误杀我儿子!

如果朱高炽的信晚一步到,朱棣恐怕将上演虎毒食子的一幕。

在"忠臣"和"孝子"之间,朱高炽毅然选择当孝子,但朱棣却没有选择毫无保留地相信自己的儿子。

因为朱高炽只有一个父亲,但朱棣却不止一个儿子。对于追求绝对权力的朱棣来说,这就是人性。

关键词: 人生无常 大胖小子 朵颜三卫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