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观点:挟天子灭袁绍,没有他就没有曹操,晚年却和曹操闹掰,死得很突然

时间:2022-12-06 15:56:0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文/商学野

在三国时代,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自从黄巾之乱后,东汉政府基本失去了对国土的控制,天子政令不出宫墙。虽然大家都知道魏蜀吴三国分了天下,但其实在东汉末年,整个中国大大小小的诸侯有十几个,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所说的:"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资料图】

当年讨伐董卓的联军号称"十八路诸侯",这其中的袁绍、袁术、韩馥、刘岱、陶谦是郡国大官,是当时的风云人物。我们熟知的"刘关张"此时是袁绍手下的无名小卒,而枭雄曹操也只是不起眼的一个"骁骑校尉",在诸侯中只能排到末位。

但是在董卓被杀后,曹操却迅速崛起,接连打败了的袁绍、吕布、袁术、张绣等等势力,彻底平定北方。曹操之后以天子之名出师南下灭了刘表,要不是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可能三国的历史真的会被改写。

曹操之所以能在乱世脱颖而出,除了依靠自己出色的军事能力外,还跟一个谋士的密切相关。这个人就是曹操一统北方的第一功臣,被他亲切称作"吾之子房"的荀彧。

荀彧在三国时期可能并不如诸葛亮、司马懿、庞统、郭嘉那样出名,但是在曹操阵营之中,他相当于一个领航员,是曹操重大战略的决策人。

一、良臣遇明主

荀彧,字文若,东汉末期颍川人,他的家族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颍川荀氏"。颍川这个地方在两汉时代名士辈出,初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就是颍川人,也难怪曹操得到荀彧后会将其比作"子房"。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少年时颇有才名。何颙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曾官任相国长史,他对年少的荀彧评价非常高。《三国志》记载:"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

荀彧成年后举孝廉,于永汉元年入洛阳当官,担任宫守令。此时的汉朝已经油尽灯枯,黄巾之后洛阳又爆发"十常侍之乱",董卓趁机拥兵挟持天子。永汉元年九月,董卓废掉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刘协。

董卓的跋扈让荀彧愤恨,他愤而辞官回到了颍川。这时候天下大势已经变化,董卓残暴不仁,天下诸侯都有怨气,大战一触即发。荀彧此时选择带着宗族离开颍川去了冀州,加入了袁绍阵营。

当时的袁绍实力强劲,而且家世显赫,时人都认为他能成大事。但是荀彧观察发现,袁绍为人好大喜功,刻薄寡恩,有名无实,实在难成大事,于是他开始寻谋明主。

这时曹操进入了荀彧的视野中,曹操间因为刺杀董卓而闻名诸侯,此时他首倡义兵讨伐董贼,荀彧觉得他有勇有谋,是一时英雄。于是在一年多后,荀彧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

二、曹操的霸道,由荀彧铺就

曹操本是一员武将,得到了荀彧后,他才真正走上了雄霸一方的道路。荀彧并不是军师,没有跟随曹操东征西讨,而是坐镇后方,制定大战略,让曹操没有后顾之忧。

荀彧加入曹操账下的时候,曹操正进攻徐州的陶谦。但此时后方的张邈和谋士陈宫配合吕布造反,兖州多个城市反叛,曹操将失去根据地。吕布挑拨豫州刺史郭贡攻打荀彧所在的鄄城,这时候荀彧挺身而出,单人和前来进攻的豫州刺史郭贡谈判。

郭贡看荀彧一个人都敢出城谈判,觉得曹操早有防范,于是便撤军了。

这是荀彧在曹操账下第一次崭露锋芒,就把曹操从覆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但这种战场奇谋其实并非荀彧所长,荀彧被后世称道的是他的战略眼光。荀彧对曹操影响最大的两件事,都是改变曹操命运的战略,第一是"迎奉天子",第二是决战袁绍。

建安元年,黄巾之乱基本平定,汉献帝从长安返回了洛阳。这时候荀彧献计让曹操迎接天子,以求在对外征战中占据主动。

当时的曹操账下武将谋士大部分都不同意这个意见,因为曹操的实力还不是很强大,徐州久攻不下,袁绍虎视眈眈,主动迎接天子太过张扬,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荀彧此时力排众议,用晋襄公和汉高祖的例子来说服曹操,迎奉天子能让他在乱世中正名,以天子之名出师,在战争里能占据道义制高点。

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论荀彧之死与汝颍集团发展之关系》,郭瑜琛

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派兵去洛阳迎回天子,安置在河南许县。曹操被汉献帝封为大将军,之后他的征伐都以天子为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此时的北方最强大的势力就是袁绍。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张绣失败,士气低落。袁绍趁机写信侮辱曹操,曹操大怒,决定讨伐袁绍。此时荀彧献计,说现在北方未定,张绣、吕布还在作乱,先平定这两人才是上策。

建安三年春,曹操击败张绣,十二月,曹操又在下邳击败吕布,将吕布擒杀,徐州平定。这时候他终于能回过头来面对自己真正的大敌--袁绍。

袁绍此时刚灭了辽东的公孙瓒,实力正在巅峰,也早有消灭曹操的意图。建安四年六月,袁绍带着十万大军来战曹操,兵锋直指许都。

曹操手下的谋士此时又很悲观,觉得袁绍兵多将广,谋士如云,现在不是跟袁绍对抗的时候。这时又是荀彧站出来,分析了曹操的"四胜":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他分析了袁绍大军的弱点:袁绍多谋无断,袁军谋士离心离德,颜良文丑匹夫之勇,曹操还有天子在手,师出有名。荀彧一番分析,终于让曹操下定决心和袁绍一绝雌雄。

曹操的军力只有袁绍的五分之一,但是凭借前期白马之战、南阪之战,斩杀了颜良文丑两员猛将,挫了袁绍的锐气。之后两军互有胜败,开始在官渡长期对峙。

一年多后曹操看军粮将尽,军队士气也很低落,决定退军。荀彧此时在后方致信曹操表示反对,他觉得现在两军都很疲敝,正是出"奇谋"的时机,应该静待生变,让曹操不要错过良机。

果不其然,袁绍账下的谋士许攸叛变,他告诉曹操袁绍大军粮草囤在乌巢。曹操大喜过望,派骑兵奇袭乌巢,焚毁袁绍粮草,斩杀大将淳于琼。袁绍军听闻粮草已经被焚,前线将领张郃、高览投降曹操,十万大军土崩瓦解,袁绍本人带着800人逃回河北。

三、世家代言人,至死也是汉臣

袁绍在官渡之战一败涂地,不久后病死,他的儿子开始自相残杀争夺兵权,北方基本已经是曹操的天下了。荀彧此时在曹操心目中地位很高,曹操曾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他多次上书天子为荀彧请功,但是都被荀彧写信辞绝了。

荀彧的功劳不仅体现在战略的制定上,还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他不仅为曹操出谋划策,还给曹操举荐了非常多人才,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这些谋士都是荀彧举荐的。这些人在当时都是不世之才,荀攸被称为"谋主",郭嘉被曹操成为"良佐",都为他进取天下立下大功。

荀彧一心辅佐曹操,为他谋划天下,但是到了天下三分之后,一切都改变了。他跟曹操晚年的野心出现矛盾,造成了他最后的悲剧。

曹操晚年稳定了北方,野心不断膨胀起来,这跟一心忠于汉室的荀彧起了冲突。建安十七年,董昭请旨汉献帝,为曹操加九锡,进爵魏国公。荀彧马上劝阻董昭,说这是陷曹操于不义之中。

当时的朝堂没人敢反对曹操封公爵,只有荀彧唱反调。其实荀彧也知道,这是曹操自己的野心,不是董昭不识时务。但是出于自己的立场,他只能选择站出来反对。在知道这件事之后,曹操虽然口上不说,但是"心中不平"。

就在两人发生矛盾的同年,曹操南征孙权,荀彧在前去劳军的路上病死在寿春。

荀彧的死很突然,在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三国志》的记载,荀彧是忧虑过重病死,原文只有三个字"以忧薨";第二种说法来自《魏氏春秋》,里面记载荀彧在病中得到了曹操赐的食物,但是打开盒子里面是空的,荀彧便服毒自杀了。

"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这两种说法之中,第二种说法流传最广,也符合曹操奸雄的形象。

荀彧在跟曹操产生意见不和的同一年就死去,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死因。荀彧反对曹操进爵魏国公,其实就是看到了曹操篡夺汉室天下的野心。他为何对已经名存实亡的汉室如此忠诚呢?现代历史学家分析,除了荀彧自己忠君报国的志向外,这种忠心也跟他的出身"颍川荀氏"有关。

关键词: 东汉末年 颜良文丑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