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环球快消息!明代时期,君臣冲突与专制制度的关系论,大家了解多少?

时间:2022-12-02 09:54:3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导语:明代时期,君臣冲突与专制制度的关系论,大家了解多少?

在明代,阁臣与皇帝的冲突以正德、嘉靖、万历前期凸显。正德、嘉靖两朝初年,阁臣群体内部的谏君立场近于一致。在冲突过程中,前任阁臣以谏去,后者复然。君臣之争或因宦官而起,或围绕于皇室礼仪,事由不一,然其背后皆有阁臣维护大臣体貌与提高内阁位势的诉求。谢迁、刘健、杨廷和等阁臣引领了当时在朝官员集体谏君的风尚。在万历朝,张居正与神宗的冲突主要体反映于神宗对张居正名誉的颠覆,以及一系列人事任用的变更。后张居正时代,阁臣与皇帝的冲突虽亦有痕迹,如王家屏封还神宗御批等,但是,冲突的规模气象与正、嘉时期已经相去甚远,阁臣群体自身,乃至领导百官与皇帝抗争的气息愈弱。

正、嘉靖以后,以言官为主体的在朝中、下级官员声势愈盛,此一群体的批评对象不仅直接指向皇帝,亦对大臣从君行为展开了激烈的抨击。主张开言路,天下事当天下人公议,反对皇帝任意而为,反对大臣擅权,更进一步说,反对任何形式上的国家权力独断。永乐以后,宦官逐渐得到皇帝的重用,举凡监察、断狱、买办等庶务皆其手。皇帝的个人意愿往往借由直接命令宦官行事而得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外朝官员的政治权利有被边缘化的迹象,因此士大夫群体一再反对皇帝纵容宦官干政之举,从王振,到汪直,到刘瑾,再到魏忠贤,这些宦官在士大夫的言论中被表述为专权祸国的罪魁,士大夫批评宦官为乱朝廷,其实都是在反对独立于常朝以外,只听命于皇帝之特务政治体系的存在。

何为君主专制制度?简而言之,是以皇帝为核心,百官各司其职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帝制时代的君主专制政体框架内,皇帝在理论上具有决定朝廷事务的最高权力,但是此一制度并没有赋予皇帝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决断权。换而言之,皇权虽大,亦不能消除约束君权,以防止其极端化的深厚政治传统,这一传统作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撑,是最高统治者个人意愿不能任意左右其理路的存在,士大夫以实践此一政治传统自任,天下有道,道常在臣,而不在君。君主专制制度背后的支撑性意识形态落实于君臣共治天下,朝廷是非定于公论的政治价值观。皇帝通过一系列暴力措施打压抗争者,这其实是为强化皇权的专断性,要求士大夫放弃自身所持守的含有约束皇权要义的政治文化传统。

自秦汉以来,皇帝通过提拔近臣等为手段,刻意创造出那样一个牵制原有的、法定的相对强势之职官角色的权力机关,由此实现强化皇权专制的目的,如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与之相对,来自于士大夫一方旨在约束皇权的努力亦始终不止,在此种情境中,君、臣就某些具体政务发生的争端就往往是上述矛盾的现实映射,其背后理路是帝制时代的一种特定的关于君臣政治权力分配的对立统一运动。

如帝制时代的皇权专制趋向极端化这样简单化的趋势性判断,不足以概括此中的复杂性,事实上,皇权的强化与士大夫对专制皇权的抗争纠结一处,构成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君臣冲突内在于帝制政治架构,且因明代在制度层面罢相、设置特务机关等因素汇聚一处,明代中后期士大夫抗争皇权专制绝对化的情形就尤为凸显。明代阁臣对阁权的诉求,中、下级官员对议政权的争取,以及士大夫群体性地反对皇帝任用宦官参与政事,这些冲突都反映出帝制框架内的皇权专制并非完全不受约束,位近"宰相"之内阁,历代沿袭之科道监察机关对职官职能的自觉实践,皆与皇权极端专制构成冲突。

总起来说,帝制框架内的士大夫因职官不同而具体政治诉求不一,但就朝廷公共权力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分权,各级官员皆一再反对皇帝弱化其政治参与权,乃至于决策权,这使得明代君主专制制度在实践层面从来也没有走到皇权绝对专制的地步。

通帝制时代来看,皇帝为加强自身权力,时有打压、摧残士大夫的暴力情形出现,但是帝制框架内的皇帝亦受制于支撑这一制度体系的伦理文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消泯士大夫的抗争思想,此一群体的政治行为取向体现出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说君臣冲突的成因是体制性的,与帝制政治体系相始终。君主专制政体经千余年的调适,虽历代官制面貌有所变异,但君、臣间分属的政治权利空间却趋于定型。帝制时代的君主专制政体以君臣一体为理想与实践层面上的一般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说,皇帝权力极端专制化往往意味着一种非常态政治,此时发生的君臣冲突既是一种表征,本身又构成制衡皇权的力量。

关键词: 君主专制 专制制度 政治传统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