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天天观点:千古一帝,一代雄主秦始皇的性格和任人的风格

时间:2022-12-01 07:30:0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功过,有一定的轨迹和法则可供检验,从贩夫走卒到王侯将相,没有人能逃过历史的审判;尤其是身负天下兴衰重任的一国之君,其性格之良窳往往比能力之强弱,更会影响其一生事业之成败。

此所以西楚霸王项羽,兵强马壮,固一世之雄也;却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终至坐困垓下,以失败结束了他昙花一现的霸主生涯。反观汉王刘邦,在秦朝末年逐鹿天下的群雄中,其声势和兵力皆非最优,却因""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最后在群雄中胜出,天命终于归他所有。这些性格影响事业成败的例子,在历史上可说是不胜枚举。

项羽雕像


【资料图】

我们要研究秦始皇对人才的态度和其行事风格,就要先从了解他的性格方面着手,毕竟一个人的行为和活动,与其先天的性格关系太密切了。坊间有些学者,在看待秦始皇某些看似突兀的手段与残酷、激烈的行为时,喜欢用现代流行的话来概括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如""歇斯底里""、""神经质""、""病态""、""畸形""等,笔者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除非有确切的证据,否则,我们如何能将这几顶""大帽子"",骤然强戴在始皇头上呢?笔者这么说,并不是要为始皇脱罪或辩护什么,如果我们用始皇当时所生存时代的历史条件去批评他的性格,例如""贪于权势、独裁专断、阴险多疑、残暴冷酷、好大喜功、骄傲奢侈"",相信少有人会有反对意见的。

秦始皇画像

秦始皇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会随着他所处的环境和对人或对事的态度而有所隐藏或改变。也就是说性格是多样化的,它会随环境而调整外显的方式。以始皇帝来说,八岁以前童年时光,他随着父亲在赵国邯郸,渡过屈辱的人质生活,这段不愉快的记忆,他小心地深埋在心底。

直到灭赵的那一刻,人们才蓦然发现,原来仇恨的种子,早就在这位少年暴君的身上萌芽滋长了。强烈的报复心,附着在一个掌握天下人生死的独裁者身上,是多么可怕的噩梦!十三岁继位为君之后,秦国的权力结构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国家政事的决策权力仍然牢牢掌握在吕不韦、嫪毐等少数人手中。大权旁落的少年王者,选择隐藏自己的企图心,他不动声色地静待时机,厚植自己的斗争技巧。

邯郸

在秦国这个贪狠强力的社会,唯有雄厚的实力才是争胜夺权的最佳后盾;秦始皇做到了,看他亲政之后的强势作为,一举震慑满朝文武大臣,大家突然惊觉,眼前这位强悍的少年,早非昔日的吴下阿蒙,而他残暴无情的性格,也随着权力和版图的水涨船高而日益明显。

十三岁以后,他的父亲死了,他从悲凄中被立为秦王。少年时代就肩负起了秦国的重担。其实,这副担子在他身上并不是太重的。虽然秦国在这时,居七国之首,东方六国唯秦之马首是瞻,秦也对六国虎视眈眈,但是,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吕不韦为相,李斯为舍人。武将有蒙骜、王齮、麃公等。少年的嬴政,自可去当他的太平秦王。

吕不韦画像

当然,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他也学习着政治本领,观察着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中的风云变幻与腥风血雨,历练着手硬心狠,猜疑贪婪和残酷无情的性格。这个时期的秦王政,是为以后政治上施展才能与施放狠毒蓄积经验、本领、胆略和资本的时期。对秦始皇亲政前的性格描述,可以知道这段大权旁落的蛰伏期,是始皇难得的政治学习之旅,也是奠定他日后施政风格的黄金时光。

此段时期之后,他的权力无人可再威胁,大权独揽的始皇完全蜕变成一个无人可以制衡的权力怪兽,他恣意地享受权力,甚至于滥用权力。他亲政之后,广筑宫室,大兴土木,修筑陵墓,焚书坑儒都是其中的显例。

秦始皇,李斯

观察始皇性格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从他的面相和体态入手,所谓""相由心生"",提供这方面资料的最权威说法,是与始皇同时的大梁人尉缭对他的近身观察:""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郭沫若先生认为:""长目疑当作马目,马目形容其眼球突出"",此说颇有见地,因为从上下文意观之,除""长目""外,尉缭皆用动物来形容始皇外貌,且二字之字形相近,用""马目""似更能贴近事实。然而接下来,郭氏进一步推论秦始皇是""软骨症患者""的说法,则令笔者不敢苟同了。首先郭氏不是医生,不能仅凭尉缭的""九字箴言""就据以诊断出病名。另外笔者亦提出两项证据来反驳郭氏此说。

其一是荆轲刺秦王时"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秦王环柱而走。……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从始皇这些一气呵成的连续动作看来,他不但不是身体羸弱的软骨症患者,还是一位身手矫捷的剑客。

荆轲刺秦王(汉代画像石)

《十批判书》

《谏逐客书》

《新译古文观止》

《战国策》

《新译战国策》

《新译说苑读本》

其二是始皇在称帝后的十一年间,曾经风尘仆仆地巡行天下五次,登泰山、过渤海,亦非一软骨症患者之体力所能承受。以此知郭氏之言未可尽信也。在笔者看来,秦始皇充其量只是生具""异相""罢了,这在太史公笔下并非特例,如他说:

"吾闻之周生曰:"舜之沫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高祖本纪〉亦曰:"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对这二位覆亡秦帝国的关键人物,史迁同样赋予""异相""的待遇,并没有独厚于始皇。因此,若将其特殊的外表长相和刚愎独断的决策风格,简单评价为""病态的生理特征,畸形的心理状态"",不但与始皇一生强大的活动能力不符,恐怕也失之公允!

秦始皇的任人风格

秦自穆公以来,就已经是东方各国人才的集散地,百里奚等五贤自四方荟萃,为秦国开疆辟地,极一时之盛。迨至战国,秦孝公用商鞅之法,国富兵强,睥睨山东六国,隐然有宰制天下之势;更让各国失意政客与自认怀抱异能之高才秀士,以极大之鼓励。

青年秦始皇剧照

再者,整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与功利思想也助长了这股""只问个人利害,不计天下祸福""的歪风。一批又一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巧言令色之徒,络绎不绝于各国之间,人人以""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为人生目标,悲哀啊!这样的人生目标能给天下苍生带来什么幸福呢?我们咀嚼此中的代表人物─苏秦,在富贵返乡时所发出的浩叹:"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一语道尽人性深层的悲哀与无奈!

世态炎凉如此,因此""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就是那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在这种一切以个人私利为重,功利思想充斥的世代中,人才的价值,和他们在国君心目中的份量,都大不如前。以秦国最具代表性的三君来说,国君和人才的关系,从春秋时期,秦穆公的礼贤下士,亲自移樽就教,双方关系近似""共治""的命运共同体。

商鞅变法

到战国初期,秦孝公和商鞅之间,君臣充分信任、完全授权,两者之间有如亲密的政治盟友关系。迨至晚世,君德愈发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所谓读书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风骨,早就已经荡然无存。观之始皇帝只信任自己,不相信别人的行事风格,其独断专制的作风,清楚地告诉世人一件事:人才之于他,只不过是听命办事的走狗罢了!

秦始皇的任人与行事风格,与穆公、孝公之用人哲学与对人才的态度是大异其趣的。此固然与国家政务之需要,和当时社会思潮之影响有关,但最关键之决定因素,实为国君个人的人格特质,也就是国君的性格。它直接影响到人才为国君和国事效命的态度。

在始皇强势的领导之下,其意志与命令的遂行,固然是一呼百诺,百姓驯服。但在众官唯唯的表象底下,国家却潜藏了极大的危机,那就是百官在始皇对任何政务皆事必躬亲,干纲独断的情况下,大家乐得养尊处优、装聋作哑以求自保。有道是:""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现在情况颠倒过来,满朝文武皆是粉饰太平、阿谀颂德的无能之徒,累死的又岂只是夜夜挑灯看公文的始皇一人而已?

秦始皇雕像

整个大秦帝国的前途,就是葬送在这种""头重脚轻""的不正常权力结构当中。在始皇帝称帝的十一年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敢对他的决策提出质疑,诸如浪费民脂民膏地广筑宫室,建造帝陵;摧残历史文化而焚书坑儒;荒诞迷信地妄求长生不老;专任刑法而滥杀无辜。

从丞相李斯以下的文武百官,大家视而不见,或许是慑于始皇淫威,或许是贪于自身权位,总之无人敢于挺身进谏,除了那位疑似儒家信徒的""无缘太子""扶苏之外。始皇身边围绕的人,正是那些只顾保全自己官位,完全忽视国君之危亡的逢迎拍马之徒;既无忠臣,又无仁人,国家焉能不亡?所以《说苑?尊贤篇》说:"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李斯画像

在此又得一历史明证。我们说国君的性格,是影响他的用人政策和行事风格的关键因素。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始皇性格之外,《史记》的记载中,亦保存有几位和其有共事经验的时人,对他的第一手观察与评价,一为布衣百姓尉缭,一为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王翦。那时秦始皇尚未统一天下,对人才还能""以身下人"",亲往就教。

但是残暴与多疑的个性终究隐藏不住,真正的人才宁愿与他保持距离,或者借故逃避,以免他日惹祸上身。第三则评论始皇为人与行事风格的,则是两位始皇帝信任的方士侯生与卢生,那时天下已尽入始皇彀中,定于一尊。其宰制天下之野心与轻慢人才之原形终于毕露,结果造成空有人才却备而不用的怪事。贾谊在〈过秦论下〉有如下之评论: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骄淫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

秦灭六国

关键词: 大权旁落 一个人的 焚书坑儒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