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全球资讯:如果明朝不灭亡,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吗?看看利玛窦怎么说

时间:2022-12-01 07:52:3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引言

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源义愤填膺,于公元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那么他到达目的了么?

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写过一本叫做《高城堡里的人》的小说,其背景是一个架空的世界——二战中同盟国战败,美国被日本和德国瓜分。这当然不是现实的历史,但是也给了人们另一条考虑的思路。如果把这种思路放到我国历史上来看,倘若明朝不亡,是否会成世界强国改写近代史?专家表示:可以说,这是必然。


(相关资料图)

▲第一次鸦片战争蜡像

01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这72年是中国最为衰弱落后的时期。从皇帝到平民百姓,大部分中国人如同一潭死水,拒绝改变,拒绝新事物。

然而在明朝时期,许多官员、文人的心态其实非常开放的。当时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于明万历年间到大中国传教,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道:很多人对于他和他所传播的教义非常感兴趣,很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来访或者来信,向他了解西方的社会和宗教。

▲着儒装的利玛窦与明朝官员

以前大家一直认为,明朝时期和清朝一样,人们都很排外,但是从利玛窦的记录来看并非如此,在他书中至少直接提到了137个有名有姓的人,但是与他交往或者打过交道的人肯定只会更多。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利玛窦到达江西之后,在给另外一位神父所写的信件里说到,很多文人和官员都争相与他打交道,这种情况令他十分兴奋。

大家可能会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外国人少见。但其实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学子向利玛窦提出请他传授西方学问。白鹿洞书院的院长章潢还专门邀请他去书院讲学,江西的乐安王、建安王还曾邀请利玛窦做客。许多人争相拜访利玛窦,其中对数学和伦理科学感兴趣的人特别多。但是对于利玛窦来说,非常遗憾的一点是,大家对他所想要宣传的天主教却并不以为然。

▲利玛窦画像

02

明朝人不但不拒绝西学,而且对其充满极大的好奇心,这一点还体现在翻译和印刷上。利玛窦所携带的世界地图在北京反复印刷10次以上,而且皇帝还专门令人按照利玛窦呈献的地图刻板重新印刷。利玛窦所著的哲理书《交友论》也曾被多次印刷。除了利玛窦以外,还有一位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所翻译的《职方外纪》也广受欢迎,在这本书提到了许多欧洲国家,还包括了乌克兰、斯堪的纳维亚、希腊等国。

在明朝时期,中国与欧洲在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其实即便是有差距,只要保持着一颗进取学习的心,差距也并不可怕。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朝曾和西班牙、荷兰等殖民者交战,当时的广东海道副使汪鋐第一个提出“师夷制夷”,以葡萄牙火炮打败了葡萄牙舰队。

▲屯门海战复原场景

当时的科学家徐光启也曾给崇祯皇帝上奏,提出必须熟悉对方的知识才能超越对方。这明显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态度,并且对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03

那么,如果明朝延续下来,19世纪末的中西方差距是否会有所好转呢?科技确实是决定因素之一,但却不是全部。如果能保持好奇心和竞争的心态,那么一个国家肯定不会太落后。中国地域宽广,体量庞大,如果摒弃掉狂妄自大学习他国先进经验,那么任何国家想要入侵中国都不会太容易。

▲《海国图志》书影

在前文中提到的《海国图志》,这套书曾于1854年在日本翻刻,当时的日本文人对之非常追捧,争相购读。此书对于日本来说,介绍和传播了详细的西方列国情况,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维新运动。然而令作者失望的是,这套书在中国却几乎无人问津。由此可见,如果清朝时期,中国人能够像明朝时一样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接纳的心态,可能我国的近代史就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了。

结语

但假设也只能是假设。其实清朝所面对的问题,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历史的车轮必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一旦落后就必然倒在这个车轮之下。

关键词: 海国图志 这种情况 鸦片战争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