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长坂坡之战,真实的历史比演义更传奇

时间:2022-11-21 16:34:4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说起长坂坡,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白马银枪赵子龙,百万军中七进七出,单骑救幼主。


(资料图片)

文艺不是现实,真实的历史比三国演义更传奇,赵云救阿斗只是这场历史大戏中很小一部分。

一、曹丞相踌躇满志

长坂坡古战场遗址位于今湖北省荆门市西南郊,在东汉时属于荆州南郡当阳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九月,代表着东汉朝廷的曹操集团征伐荆州地区(主要包括今河南省南部、湖北省湖南省大部),与刘备集团在长坂坡进行了一场重要战役。

对于荆州,曹操很早就有想法。早在建安二年(197年)三年,曹操连续攻打盘踞荆州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的军阀张绣,张绣依附时任荆州牧的刘表,曹军与刘张联军在穰县周边(今河南省邓州市)大战,互有胜负。建安四年末,张绣主动归降,曹操不战得宛县,解除西南面威胁,随即全身心投入与北方最强势力袁绍的决战。

建安五年冬,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军主力,从此取得对河北地区的军事优势。建安八年秋,曹操还没有解决河北问题,就进军与南阳郡交界的汝南郡西平(今河南省漯河市西平县西部),企图先打刘表;随后河北形势剧变,曹操为专心解决袁绍势力,暂时取消了南征。

建安十二年冬,辽东太守公孙康杀死兵败来投的袁熙袁尚兄弟,袁绍残余势力彻底覆灭;至此曹操扫平北方群雄,一统大河南北。建安十三年一开春,曹操就在冀州治所邺城(遗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开凿玄武池,操练水军,南征又一次提上日程。

当年六月,东汉朝廷废置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前委屈自己,以"司空,行车骑将军"掌握大权的曹操出任丞相,终于成为实至名归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七月,曹丞相率军南征,进攻自董卓以来长期割据半独立的荆州地区。

九月,曹操到达南阳郡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在这里他得到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荆州投降了。

二、刘荆州后继无人

荆州政治集团不战而降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灵魂人物刘表死了。

后人多以为刘表"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不过"坐谈客"而已;其实作为在汉末乱世留下名号的群雄之一,刘景升绝非等闲之辈。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被董卓控制的朝廷任命为荆州刺史。当时"四世三公"的袁术占据荆州首郡、占全州近一半户口的南阳,袁术盟友、著名悍将长沙太守孙坚也控制荆州一部,大量"宗贼"(半独立的豪族武装)则拥兵作乱于江南诸郡;内忧外患,形势危急。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本无一兵一卒的刘表不等不靠不叫苦,"单马入宜城(南郡属县)",通过利益交换取得荆襄大族蔡、蒯诸姓支持(娶蔡氏首领蔡瑁之妹为继室),借助他们的力量收复襄阳,在荆州初步站住脚。

初平三年,袁术指使孙坚攻击刘表,孙坚初战告捷,却大意无备遭伏击阵亡,其军撤退。次年袁术兵败兖州陈留郡封丘(今河南省新乡市境内),逃离南阳,刘表在形式上统一了荆州。但南阳郡连年战乱人口损失极大,刘表继续留驻易守难攻的襄阳,而以宛城为前哨警戒阵地--荆州治所本来是宛县,刘表为避袁术锋芒迁治襄阳,这更能保证自身安全,也有利于加强对荆南诸郡的控制。

此后刘表使出各种权谋手段,镇压招抚了各路宗贼,合并收编他们的部曲,组建自己的强大武装力量。

作者按:刘表麾下至少有两名宗族武将,其一为族侄刘磐,此君曾与黄忠共守长沙郡攸县(今湖南省株洲市境内);另一族侄刘虎也曾率五千长矛兵往夏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境内),抵抗江东孙策军(参看《三国志·吴书一·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刘表虽然是当时党人名士,但在荆州并无根基,赤手空拳打下一片基业,这份能力已经算是一时之选了;是同时代的曹刘孙太逆天,不是刘景升无能。

当然,刘表有自己的问题,却不是凡俗之辈以为的"不顾纲常废长立幼"。立长立幼确实涉及道德,但对现实政治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只要尽早确定树立核心,其他争端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刘表犹豫了,他在刘琦刘琮之间迟疑不决,以致"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表活着的时候尚能压制,待其身后必然分裂,非但不能一致对外,还会互相扯后腿。

刘表继承人刘琮不是傻瓜,孙权懂得"将军迎操,欲安所归"的道理,他自然也懂,无奈内争重于外患,如果刘琮决心抗曹,难保刘琦不会乘机捅刀子--二刘真正铁杆其实不多,大部分家族还是无可无不可坐观成败的,真到刘琦得势,哪怕是刘琮妻族蔡氏都会"识时务者为俊杰"抛弃他的。

因此,"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刘琮的选择就很好理解了。

曹操正是看破刘琮心思,断然抛弃辎重,以轻兵急进襄阳受降,一举奠定大局。

和平夺取襄阳只是南征大业第一步,接下来曹军还要谨慎推进,征服荆州全境。不过在这之前,曹操还要先做一件事。

追击他一生夙敌刘备。

三、刘玄德携民渡江

建安六年秋,豫州牧刘备放弃豫州汝南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

这是一代枭雄刘玄德投靠的第五任主子--前四任分别为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

对于刘备的到来,刘表还是很欢迎的,他亲自到郊外以隆重礼节迎接。其后,刘表给刘备补充了军队,然后将新野交给刘备驻扎管理。

为什么黄家会支持刘琦执掌江夏呢?因为江夏是黄家势力范围--刘琦之前长期担任江夏太守的是黄祖,此人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介武夫,他儿子黄射同期担任章陵太守,父子二人都在重视门第的刘表手下官至太守,可见黄祖必为沔南黄家名士,甚至有人认为他就是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即使不是也必为黄氏头面人物。黄祖镇守江夏多年,黄家在该郡树大根深,如果他们愿意出面支持刘琦,刘表还是要卖他们面子的。

作者按:黄射任职情况见《后汉书·祢衡传》,东汉末年分南阳郡东部为章陵郡,曹操占领荆州后废置;汉末世家都是单名,黄承彦显然以字行,"祖""承"互训,不能排除黄祖字承彦的可能。

对于黄家来说,直接推荐族人继任未免吃相难看,容易受人攻讦;表态支持没什么根基的刘琦,既不会损害自家基本盘,还可以免受刘表猜忌。

对于刘备来说,他或者他的嫡系部属肯定拿不到江夏太守之位,由盟友刘琦先占住位置是可以接受的,等于自己一方扩张了势力;诸葛亮在黄氏中影响很大,需要的话架空刘琦不是问题。

事实上他们正是这样做的,刘备逃到夏口会合刘琦后,很快就成为联盟实际决策者;刘琦除了在赤壁战后需要大义名分争荆州时,被抬出来当刺史,便不曾发出过声音。

为什么刘表如此厚待刘备呢?因为他需要一员大将帮助他抵御北方压力,就像之前他接受张绣屯驻宛城一样。刘备在当时是以能战著名的,除了曹操亲征,没什么人搞得定他,因此尽管他朝秦暮楚忠诚度不高,各路诸侯还是愿意接纳他,要的就是这个双花红棍金牌打手。

当然,刘表对刘备的前科是清楚的,所以"疑其心,阴御之";刘备也不是白莲花,他一方面联络接纳荆州"豪杰",另一方面也插手刘表家事跟刘琦勾勾搭搭。两人互不信任将就着维持表面和谐,发展下去就搞成了"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的局面。结果当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丸(也称乌桓,北方半游牧部族),许都(河南省许昌市)空虚,荆州集团唯一破局机会出现时,刘表也没能把握,最终坐以待毙,刘备也只能徒呼奈何。

建安十三年九月,刘备接到探报,曹丞相已经到达宛城--各路曹军分别汇聚南阳,曹操自己从邺城出发,于八月间顺路去了一趟许都,抽空砍了那个总唧唧歪歪说怪话的孔融,所以才在路上走了两个月。

刘备知道大事不妙,他明白自己的斤两,对付其他曹将还成,碰上曹操主力,以他手上那几条枪绝对没有侥幸,当机立断三十六计走为上!

于是就有了长坂坡大战的前奏--"刘玄德携民渡江"。

不过要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刘备在荆州这些年,还是攒下一些家当的,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数万屯田众。

刘备是给刘表当肉盾的,当时曹军夏侯惇、于禁部驻屯南阳郡博望(今河南省方城县),觊觎荆襄;这两人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手下一万多人总是有的--官渡战后袁绍主力尽丧,曹操没有必要再将全部力量压在北线。

刘备在新野跟曹军长期对峙,打得有来有往,甚至还颇占上风--火烧博望坡是刘备自己指挥的,演义中却归功诸葛亮。

要做到这些,只有三五千人马是搞不掂的;但是如果刘备拥兵一两万,那就该刘表睡不着觉了--新野离襄阳不远,两地间还有还有汉水支流白河沟通水路,如果刘备想要反噬,一两日间就可兵临城下。相互妥协之后,结果是刘表拿出定额军需,只保障刘备数千常备军,但允许他在新野周边招揽流民屯田,紧急情况下可以组织屯民从军。这样一来刘备守土有余攻伐不足,大家才可安心。

作者按:三国群雄都是老打仗的了,懂得兵精粮足的重要性,只是很多地方因为军阀来回拉锯没法组织生产,有条件的话大家都会进行屯田(袁术可能除外)。曹操是因为屯田规模较大,成果也比较显著而知名。刘备跟曹操混过,多少也了解任峻枣袛屯田情况,搞拿来主义有样学样还是做得到的。

《三国志》说刘备带着一票难民渡过汉水,本打算与刘琮合兵抗曹,但刘琮拒绝接纳,刘备只得转往南郡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再作打算。当时襄阳有很多人投奔刘备--可能是刘琦的支持者及其家族,以致刘备队伍进一步壮大,"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

有人以为这样行军非常不妥,于是劝刘备 "宜速行保江陵",而刘备则说了一通大道理:"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刘备并不是滥好人,跟他老祖宗刘邦一样,危急时刻老婆孩子都能丢,哪会真在乎什么仁义道德。关键是随行民众大多是新野屯田户,这些人是刘备苦心孤诣打造的基本盘,经过千方百计动员才跟来的,今后还将作为他夺取江陵后的统治基础,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放弃。

为了取信于人,刘备以身作则跟大队一起走,甚至不能先送走毫无战斗力的眷属;因为大家不是傻瓜,老大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不带家人不就是为了大难来时更容易抛弃大伙脚底抹油吗?

"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好名声很重要,维持名声更艰难!

作者按:很多人觉得"日行十余里"是龟速,军情紧急还这么慢悠悠是在作死。其实不然,当时部队行军正常就是一日三十里(一舍)--19世纪欧洲陆军一般也是这个速度,未经训练缺少组织的难民能走正规军一半速度,已经表现非常出色了,要不是有大量稍有组织的屯田众可以当骨干,途中受惊炸营乃至溃散几乎不可避免。刘备性子还是有点粗疏的,估计干不来这种繁杂琐碎的细活,很可能是诸葛亮的手笔。

即便如此,这个速度终究还是不够的,很多人将在当阳走到生命终点。

四、虎豹骑,速度与激情

曹操兵不血刃进入襄阳,席不暇暖,就听说刘备率众南逃,而且他们逃亡目的地可能是刘表囤积大量军资的江陵。

这还了得!曹操很清楚自己这个老对手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小强,让他在江陵站稳脚跟,还不知道要给自己添多少麻烦。

事不宜迟,曹操点起麾下最精锐的兵团虎豹骑,即刻出发追击--《三国志》只说"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没有明确这五千人马是否虎豹骑,不过《魏书九·诸夏侯曹传》提到虎豹骑督曹纯"追刘备于长坂",可见虎豹骑与役无疑。

虎豹骑果然不愧三国著名强军,竟然做到强行军"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在长坂坡赶上并一举击溃刘备大队,缴获几乎全部辎重,打出古典"闪电战"!

于是很多人推崇其为三国第一强军。

遗憾的告诉大家,这不是真的。

"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是不可能的,哪怕是现代机械化部队,一气跑一百五六十公里,照样得趴窝一堆,机器尚且如此,何况血肉之躯?马是比我们想象中脆弱得多的动物,长时间奔跑要消耗大量能量并在其体内迅速积累热量,这对马匹身体是极大摧残,非大量进食并长时间休息不能恢复,拼命蛮干也许能跑三百里,但那是要跑死马的节奏!三国时期马政荒废,内地诸军普遍缺马,曹操于官渡对垒袁绍时只有数百骑,钟繇送来二千匹马(未必都是骑兵战马),都要在其本传中大书一笔,可见马匹得来不易,绝对舍不得随便消耗。

当然,骑兵可以换马,曹操远征乌丸时缴获大量马匹,有能力给王牌部队配备较多战马,但充其量也就一人双马配置,而且换乘马照样也要跟随奔跑,无非是负重轻一些,虎豹骑长途奔袭,携带不了大量饲料,这样下来马匹死亡率仍旧居高不下。

即使不考虑马匹折损,古代骑士也很难承受太长时间驰骋,毕竟他们不是1950年14小时急进70公里直插三所里的113师,更不是1935年一昼夜奔袭120公里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作为中世纪雇佣兵,绝大多数虎豹骑不可能有坚持到底的意志,必然要大量掉队,乃至累死途中。须知虎豹骑缺额要从百人将中精选递补,死一个都能让曹老大心疼半天。

关键词: 今河南省 建安十三年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