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世界视讯!张良的儿子张辟疆,号称汉朝的天才少年,为何史书记载很少!

时间:2022-11-19 18:47:5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后裔,其祖父张开地曾当过韩昭侯、韩宣惠王及韩襄哀王的宰相,其父张平则当过韩相里王及韩悼惠王的宰相。

韩悼惠王23年,张平去世,死后20年,韩国便为秦国所灭。张良成年时,韩国政治已陷入大乱,名存实亡,所以张良也一直没有机会为国出力。

但是以后张良一直想为韩国报仇,曾刺杀过秦始皇,后来张良加入刘邦的谋士阵营,作为企划高手,他足智多谋,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往往保持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为刘邦所信任和倚重,也建立大汉王朝,立下赫赫功劳。


(相关资料图)

大汉开国后,刘邦曾夸赞张良:"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论功行赏时,汉高祖刘邦让张良自己选择齐国最富裕的三万户为食邑,但张良比较谦虚,其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担心韩信等人的命运会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坚决拒绝,请求封留地,自降食邑户数,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身体较弱,时有多病,自从刘邦入住关中,天下初定后,他便多病为理由,很少出门。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降低了自己在刘邦集团的权重,逐渐淡出政坛。

在汉初刘邦诛灭异姓王的斗争中和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更是恪守远离的策略,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则,极少的参与其中。

张良最后一次出谋划策的记载是协助吕后辅佐太子即位,从那以后张良基本上很少出山了。正因为张良懂的进退,示弱,行事低调,有分寸,所以刘邦和吕后对张良一直比较信任和尊重。

张良这么足智多谋,行事低调,那么他的儿子呢?为何史书上少有记载呢?史书记载张良有两个儿子,长子张不疑,张良死后,继承留候。汉文帝五年留侯张不疑参与谋杀原楚国的旧贵族,犯不敬罪,削夺留侯职位,封国除国。

后来其倾尽家产赎命为一更夫,命保住了,但是留侯家族从此一蹶不振。

张良之次子张辟彊,又名张辟强,十五岁时即官至侍中。史书记载,汉惠帝刘盈去世时,吕太后很痛苦,但却显得心不在焉,心事重重,掉不出眼泪来。

张辟彊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他立刻告诉右丞相王陵。王陵曾由项羽手中救出刘邦一家人,包括太公和吕后,深得刘邦和吕后的信任。但是,王陵个性耿直,讲义气,话又多,谁也不怕得罪,是朝廷中有名的血性汉子。

由于王陵处理政事经验少,而且应变能力较差。当时,身为大汉最高管家的王陵并未觉察出这一奇怪现象。

张辟彊提醒王陵:太后独有惠帝这位独生子,如今崩逝,虽哭之却没有悲意,君相知道为什么吗?王陵坦白表示不知道。张辟彊道:"先帝没有年纪大的儿子,因此太后担心指定的继承人合法性不足,会遭到你们这些大臣们的阻拦,心中不安,没有心情沉浸于丧子的哀痛中,这样下去,可能会危及您等大臣和国家的安全。

君相不如主动讨好她,请拜封吕后家族中的吕台、吕产、吕禄等为将,负责禁卫军团的南北军,让吕氏一党能入宫参与政史,如此吕太后才能心安,君相等也才能免于祸害。"

王陵觉得有道理,立刻和陈平、周勃等商量,大家同意后。王陵便立刻依张辟强计策,呈请吕太后重用吕氏一党。如此果然解决了吕后心中大患,吕后也为惠帝哀悼而痛哭起来。

在惠帝去世后,吕后只表示痛苦,而不痛哭的事情处理上,显示了张良二子张辟彊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高超的政治艺术,可见只有十五岁的张辟彊确实是天才少年,这这件事情上比经历过大风浪的王陵,陈平等老臣都眼光独到。

那么为何史书上对其很少有记载?可能他遵循张良低调形式的原则,在政治大潮中,也采取明哲保身原则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或许后来很少有大的作为,所以史书上也很少有记载。

参考书籍:《史记》《资治通鉴》

关键词: 史书记载 天才少年 足智多谋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