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环球今日报丨“坑道战”是怎样一种作战方式一文读懂坑道战的发展史

时间:2022-11-17 07:42:3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如果客官不想麻烦去评论,那就动动手指点点关注呗,如果客官连关注也不愿意的话,那小编可就生气啦。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下方评论留言喔,您的每一次评论点赞就是对小编的肯定与鼓励

在中国历史上,战争的方式有很多种,除我们经常所看到的在陆上作战的方式之外,还有一种在地下的作战方式,它就是坑道战。从古到今,坑道战历经千年而不衰,在战争通常能够发挥奇效,帮助作战方取得胜利。


【资料图】

坑道战又称地道战,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下的作战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的攻防手段,也是劣势装备的部队常用的一种手段。在战争中,他们能够利用地形隐蔽自己,化劣势为优势,从而取得胜利。因此,坑道战自古以来就为军事家们所重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坑道战的国家,坑道史实之丰富,当为全球之冠。在中国坑道史中,最早的记录是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利用地道和母亲相见的故事。

据《左传》中记载:郑庄公的母亲姜氏,特别宠爱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并且支持他发动叛乱。郑庄公镇压了叛乱之后,出于对他母亲的恨意,便将其母亲软禁了起来,并且说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就是到了黄泉才会相见。但是,后来在大臣的劝说下,郑庄公便“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里的“隧”,便是挖一条地道,作为母子见面的地方。母子见面后,和好如初,隧道便成了调节郑庄公家庭矛盾的媒介。

随后,经过时间的推移,坑道战开始用于战争之中。同样,当坑道战在盛行时,反坑道战也在同步进行。当进攻者利用坑道攻城时,反坑道战者会采用鼓烟的方法去熏进攻者,还会在里面掺杂辣椒粉等刺激性物质,使进攻者窒息在坑道里面;除此之外,还会采用灌水的方式,但这种水一般是污水或开水,以此来达到干扰对方或者将对方烫伤的目的。

西汉末年,王莽与刘秀的昆阳之战,王莽军采用多种方式攻城,其中就有坑道战。但是,城内的守军就采用以上防御方式,击退了新军的多次进攻,并让新军吃了不少苦头,而他们也保住了城池。

三国时期,用坑道作战的例子就更多了。

公元198年,曹刘联军进攻吕布。当时吕布占据邳县,易守难攻,联军久攻不下之后,便采用坑道攻坚,先是在城墙上打开缺口,然后又沿着邳县挖坑道,将周围的水引进来之后,以水灌城,最终迫使吕布投降。官渡之战时,袁绍也曾以坑道战攻击曹军,曹军则在阵地周围挖横堑,使袁军的企图暴露了出来,致使袁绍的企图最终没有得逞。

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晋朝以前,坑道战以进攻的一方运用较多,防守的一方则是被动防守,一般都是发现敌人利用坑道攻进来了,然后将敌人挖的坑道堵住,很少利用坑道进行反击。晋朝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坑道战的作用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防守的一方开始利用坑道进行反击了,化被动为主动,由死守变为主动出击。

公元423年,魏宋虎牢之战中,为了打破魏军的包围,宋将毛祖德曾率领士兵挖了6条地道,组织了400人的突击队,从城内绕到了城外魏军的后面,从魏军的背后发起了进攻,大败魏军。但是,吃了这次败仗后,魏军并未罢休,而是对宋军发起了反击。

在这次重新组织的进攻中,魏军也采用了挖地道的形式,从城外挖坑道至城内,而且在挖的过程中,魏军的地道与城内的水井是连通的,从而汲取井水,使城内地下水源枯竭。长时间下去,宋军由于缺水,人困马乏,战斗力大减。魏军乘机发起进攻,虎牢城失陷,毛祖德被俘。

这种利用地道“泄井”的方式,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

南北朝时期,东魏攻打西魏的玉璧城,就将坑道挖到了玉璧城内。但西魏守将韦孝宽对此找到了应对的方法,他命令守将在城内挖掘长壕截击东魏的坑道,然后在壕外堆满柴火,当东魏坑道与壕相交时,再用风车将烟火吹入坑道中,对着坑道内的东魏军队连熏带烧,最终迫使东魏撤退。

公元618年,天下大乱,隋军在宇文化及的带领下,对瓦岗军驻守的河南仓城发起了进攻,瓦岗军在首领徐世勣的带领下,从城内挖掘地道到城外,从地道中主动出击,使隋军大败。

从此以后,运用地道战的作战方法不管是防御还是主动出击,都屡有发展。

公元756年,唐朝名将张巡驻守雍丘城,安史之乱时,叛军安禄山率军攻城,激战百余日,依旧不克。这时张巡便采用挖地道的方式,主动出击,令精兵五百人夜间从地道中突袭安禄山叛军。这一招果然奏效,叛军毫无防备,被张巡打败,雍丘之围始解。

再到近代,两军对垒时,也通常利用坑道作为掩护,以此来减少自身的伤亡。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出现后,坑道的用途更多,比如当敌方飞机发动空袭时,坑洞便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或者当导弹袭来时,坑洞也能保存大量的有生力量。

以上所说为坑道在战争中的主要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有别的作用,就是贮藏军用物资,比如粮食、武器等。

隋唐两代,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曾在河南构筑了许多地下粮仓。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位于河南洛阳的含嘉仓,这座粮仓建于隋大业年间,储藏的粮食一直到唐贞观年间还在使用。

这座规模庞大的粮仓,面积约42万平方米,四周筑有城墙。仓城内有圆形窖穴250余座,口大底小,窖底坚硬,周围砌有木板,这些木板均经过油漆、防潮、防腐处理,在当时来说,这种坑道的使用方式是极为先进的。

12世纪初,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战乱频繁,这时出现了用于囤聚、防守、出击等多种用途的坑道。

正如南宋绍兴年间,郑允刚的《西征道里记》中所载:

“穿洞之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自此,高低横斜无势。低处深或四五十丈,高处去平地不远,烟水不及。凡洞中土,皆自初穿井中出之。土尽洞成,复筑塞其井,却别入窍。”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复杂的坑道用途。

总结

坑道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伪装巧妙、结构坚固,具有完善的战斗设施和生活设施,战争时可以作为反败为胜或者攻克敌方的重要手段,和平时又可以别做他用,一举两得,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

关键词: 主动出击 人困马乏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