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天天微资讯!明朝没有和亲?只是换了个说法

时间:2022-11-16 08:46:0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享国276年。对于整个明朝有无和亲一事,学界曾一度持否定态度。

但这种否定更像是抠字眼式的,认为和亲既要是政治联姻也要符合婚姻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断定,明朝没有和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样的结论显然是忽略了和亲的目的和本质。古代和亲,追求的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和平以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和亲起源于先秦,终结于清代。

据《皇明经世文编》记载,明朝嘉靖年间的大臣王廷相在其《请辩冯恩罪状疏》中说,"前辈有云,我朝祖宗以来有三美政,皆前代所不及。不与夷虏和亲,一也;不使外戚政, 二也;不以论谏杀言官,三也。"

嘉靖以前是否没有和亲仍有一说,嘉靖以后却是"瞬间打脸"。兴盛于汉、唐时期的"和亲"制度,到了明朝,反倒犹抱琵琶半遮面。

和亲兴盛于汉唐时期

汉朝最为著名的和亲公主是西汉时期的王昭君,与她"请掖庭令求行"不同的,却是大多数公主们决非是心甘情愿的。史藉上对于和亲公主,通常只记载封号。汉朝第一位被记载的,是刘细君。

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采纳张骞的建议,主动拉拢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昭苏)结盟,以联合打击匈奴。

结盟当然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之上,联姻则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举措。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刘细君踏上和亲之路,沿丝绸之路远嫁乌孙国王,完成汉乌结盟。

汉朝自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开始,至公元前33年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前后共计14位和亲公主,留下名字的仅有三位。

到了唐朝,和亲公主的人数攀升至二十一位。这一时期,广为人知的大抵上该算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了。

和亲,在明朝被换了种说法

明朝没有实行和亲的说法一直备受争议。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塞北还残留有北元。而北元仍与高丽、回鹘保持着原有的关系不变。明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主动向高丽提出要改善双方的关系,以图把原先的""奉元诸藩纳入新的奉明体制中"。

朱元璋更提出了要与高丽和亲,就是让高丽的公主嫁给他的儿子们。可还没等到付诸行动,高丽国内就出现了动荡,李氏朝鲜取代了高丽。

于是,朱元璋又继而转向李氏朝鲜提出和亲。对于明朝皇帝的这种提议,朝鲜以各种的理由来搪塞,反正就一百个不愿意。结果,朱元璋在有生之年,终究未能目睹他的和亲计划得以实现。

父辈完成不了的事情儿子接着干,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登基后,三次派大臣到朝鲜选妃,这在《朝鲜李朝实录》以及《高丽史》都被白纸黑字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公元1409年,朝鲜权氏被朱棣册封为妃(即恭献贤妃),其后,更有康惠庄淑丽妃韩氏等,均为朝鲜人。

明朝和亲争议较大的,是明英宗被俘后,是否与瓦剌和亲?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一战,明英宗北征瓦剌兵败被俘。

英宗被俘后,景帝即位,翰林院侍讲学士周叙上书称:¨……为今之计,先须博选辩士,卑辞重币,暂为父兄屈,谕以昔时通好,恩待如此之厚,今因奸臣误国,兴兵构怨,遂失南北之欢,若能即返圣驾,则结好和亲,世世利赖。"

甚至还商议,若放回英宗,可考虑与瓦剌世代和亲。最终,明英宗在北京保卫战后不久被迎回。学界则对于英宗迎回是否和亲一直存有争议。据《杨继盛传》记载,明朝著名的谏臣杨继盛就曾说过,"互市者,和亲别名也。"

这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同时,明穆宗朱载垕时期的兵部尚书方逢时也认为,"和亲辱也,赂遗耻也。今曰贡,则非和亲矣;曰市,则非赂遗矣"。认为"和亲"二字不好听,有辱大明的威望。说白了,就是面子上挂不住。

虽然史藉上,对于明英宗的归来是否与瓦剌和亲有关?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甚至明朝的史记文献上也是轻描淡写。可在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的时候,明朝与日本确立了封贡关系,这些都给记载于《明史·朝鲜传》中。

"讼遣金啐等进方物谢恩。礼部郎中何乔远奏,啐涕泣言倭寇猖獗,朝鲜束手受刃者六万余人。倭语悖慢无礼,沈惟敬与倭交通,不云和亲,辄曰乞降。"

和亲,在古代是为了避战言和,实现和好的一项措施。不仅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所谓的明朝没有和亲,只不过是换了种说法而已。

关键词: 和亲公主 新疆伊犁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