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帝王头戴帘珠帽不方便,到底有啥用?并非单纯摆设,一个常用成语与它有关

时间:2022-11-14 15:37:1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古装剧中经常能见到皇帝头上戴着挂有帘珠的帽子,戴着这种帽子走路十分不方便,稍微晃动一下脑袋,帘珠就会跟着大幅度摆动。而这种道具还不是虚构,从古至今,帝王头上都不缺这种道具。为什么这么不方便,还要执意佩戴?实际上它的作用比想象中的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

相传从黄帝时期就有头戴帘珠帽的习惯,名为"礼冠",用于祭祀,且非帝王独有。祭祀时,帝王、诸侯、卿大夫等位高权重的高层,都能佩戴礼冠,而帝王所佩戴的帽子更高级一些,被称为"冕旒",含义是"礼冠中最尊贵者"。一直到了南北朝之后,礼冠经过不断完善,才逐渐成为帝王戴在头上的专属道具。

哪怕是正常人都知道,带着这么一件东西在头上,走动时会非常不方便。脑袋稍微用点力,帘珠都会跟着大幅度摆动。然而正因为这种不方便,才导致这件道具会成为帝王脑袋上的重要物品,因为需要用它来告诫帝王处事之道。


【资料图】

最早冕旒仅底部带有12颗珠子,后来演化才变成每条每寸都带有珠子

冕旒顶部设计为方形,与头顶接触的帽子则是为圆形,正好符合"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悬挂在面前的帘子,每一条长12寸,前12条后12条,总共24条。之所以用"12"来划分,是指帝王为九,加上天地人,寓意君为主。

秦汉时期的冕旒

明朝冕旒

每条帘子12寸,每寸悬挂一颗白玉珠子(原为9寸,直接指明君王为主),四方形是提醒帝王目不斜视、是非分明;帽子左右两侧耳部还分别有一颗黄色垂珠,帝王走动时会不断撞击耳朵,提醒帝王不要听信谗言,要懂得采纳别人的话!"充耳不闻"四字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电视剧中的错误案例)

充耳不闻源自《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相传,黎臣向卫国请求援兵,但卫国君臣为了利益集团装聋作哑。黎臣苦等无果,虽然嘴上要众人坚持,但心中早已充满悲情,"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指的是幻想破灭,深知救援已经不会再来。等到国破家亡,黎臣流亡时,卫国众人依旧选择无视。

做出此诗的诗人,由于想到自己同样寄人篱下,被人趾高气扬的对待。在屈辱之下,诗人借着此事痛斥对卫国君臣听不到别人的哀求,冷漠的见死不救、袖手旁观。

(电视剧中的错误案例)

另外,清朝李鱼写过的《奈何天》中,有句"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能看出这句话对上位者的嘲讽之意。

冕旒最大的作用是惊醒帝王正衣冠修德行,不过古时昏君不少,哪怕冕旒在他们面前抖得再厉害,也没有什么作用。修身养性,还需靠自己坚持才是正道!

....................................................................

关键词: 充耳不闻 寄人篱下 袖手旁观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