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天天头条:白登之围:刘邦险些丧命,为何不派韩信前来救援

时间:2022-11-07 09:35:2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四方"。刘邦当年击败英布之后,路过自己老家沛县之时,突发感慨作下了这首诗。这位西汉的开国皇帝,在楚汉相争之后,建立大汉王朝。平天下分封诸侯,而诸侯人心思变,进而又开始了平叛的过程。刘邦可以说是一个劳碌命,从建国到最终去世,一直没闲着。但是在白登山之围中,刘邦险些丧命。他为何不派韩信前来救援?以下依据相关史料,逐层分析。

白登之围历史背景


(资料图)

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建国之时,刘邦已经年过五十。刘邦兑现当初诺言,大封诸侯王。韩国后裔韩王信的封地在颍川,地理位置突出,属于战略要地。于是上书刘邦请求建都马邑,以此巩固边疆。刘邦同意将其封地迁往马邑,马邑地处汉朝边境。紧靠匈奴。

谁也没曾料到,公元前201年,韩王信迁往马邑没多久,就遭到了匈奴的层层围攻。由于实力相差太大,虽然朝廷也派兵援助,但韩信多次向匈奴求和,这件事情被朝廷知道后,于是派人申斥韩信没有骨气。韩信担心被杀,于是决定投降匈奴,联合匈奴起兵造反。这一反便开始了刘邦的噩梦。

白登之围的经过。

其一、公元前200年,在刘邦平叛的过程中,战争的胜利来的太过于顺利。刘邦自己都曾说过一句话,领兵打仗他不如韩信,而且韩信给刘邦的结论便是只可带兵十万,而且是绰绰有余。此次刘邦亲率大军三十二万,在平叛的道路上,可以说一帆风顺。胜利来得过于突然之后,战略错误便迎面而来。

七年冬,上自往击,破信军铜鞮,斩其将王喜。信亡走匈奴。其与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而与信及冒顿谋攻汉。匈奴仗左右贤王将万馀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

刘邦在战事面前,开始愈加变得急功近利了起来。面对匈奴的一步步的引诱,刘邦终于上钩,这个被胜利冲昏头脑 汉朝开国君主,最终被匈奴骑兵困于白登山。

这个失败不是偶然,完全是犯了统兵者的大忌。置后续部队于不顾,亲自带领身边的护卫在前厮杀。匈奴人早就料到这一点,或许在匈奴的眼中,对这这位汉朝开国皇帝也是足够的重视,冒顿单于亲率四十万大军前来对付刘邦。

等到刘邦到了晋阳之后,听到韩信和匈奴合兵一处,共同对付自己,刘邦在得知消息之后,十分的震怒。为了对付刘邦匈奴的策略采取的是步步引诱,一点点给刘邦下套。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

其二、《史记》中记载的很清楚,匈奴这边利用虚虚实实的"障眼法"。对于爱贪小便宜的刘邦来说,显然没有意识到,这完全就是匈奴阴谋。为的就是将自己成功的引诱到自己的圈套之中。细细想来,刘邦在军事上面的才能,不值一提。

两军对阵,情报的获取是必不可少的。为将帅者,必要统筹全局,观察时势之变化。

为将者,执行军令,统领三军,攻城拔寨;为帅者,运筹帷幄,统筹全局,意在天下。

统率三军,运筹帷幄,刘邦只可为将,为帅能力却十分的欠缺。在这场战役中,刘邦的缺点可以说是暴露无遗。刘敬在勘察敌情之后,已经发现事情不太对,于是向刘邦劝谏,刘邦竟然破口大骂说:"齐虏"。

刘邦带领的大军《史记》中说是三十二万,有二十万步兵还在后面,自己带领的前军顶多是5万-10万之间的兵力。刘敬所汇报的情报是对的,他认为此时的汉军应该后撤,甚至说等到大军汇合之后再做打算。

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刘邦在被围之后,身边的前军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困,差点被匈奴"包饺子"。左右冲杀都均告失败之后,整整七天的时间,处境十分的尴尬。于是采用陈平的计谋,下重金贿赂匈奴单于冒顿的宠妾阏氏。经过阏氏的劝说,刘邦大军得以逃脱,汉匈之间的"和亲政策"便开始了。

其三刘邦围困于"白登山",韩信在做什么?白登山之围是发生在汉高祖七年,在汉高祖六年的时候,刘邦因为过度担心异姓王的势力过于庞大,开始清理异姓王。在公元前201年,因为钟离昧素来与韩信关系较好,然而刘邦十分痛恨他。项羽兵败之后,钟离昧逃到了韩信这里。此外朝廷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因为忌惮韩信的实力,在陈县将韩信抓了起来,虽然后来无罪释放,但也几乎是处于软禁监视的状态之下。

被释放出来的韩信,明白异姓王早晚都得被除掉。便在公元前200年,开始联通陈豨策划谋反的事情。所以说这两年韩信一直没闲着,一直在为造反的事情做策划。

刘邦不敢任用淮阴侯韩信有以下三个具体原因。

四是大汉建立之初,民生凋敝,经过多年的战乱,社会早已经残破不堪。刘邦自己将大军全部带了出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剩下韩信一个光杆司令,根本无兵可调。匈奴的骑兵的威力,刘邦肯定已经见识到了,以汉朝现有的军事实力,根本不是匈奴的对手。

为什么汉初的"和亲政策"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才最终被接触。就是汉初国家的军事实力不允许刘邦这么做。历史上的"文景之治",面对强大匈奴,依然束手无策。即使韩信来了,也只能"凉拌"。

汉武帝为了击败匈奴,可以说将前几任皇帝积攒的钱粮打的一干二净,举全国之资,击败匈奴,这在汉初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说到底还是两个字"没钱"。

总结:

白登之围的发生,为什么没有让韩信来解围,刘邦对战局肯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匈奴的强大对于汉初的刘邦来说,根本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项羽就已经让刘邦整整被迫挨打了好多年,匈奴的铁骑在北方横行了这么多年,刘邦认识到汉朝肯定抵挡不过,韩信即使来了,也依旧无济于事,反而还存在风险。

淮阴侯韩信在楚汉争霸天下的时候,虽然韩信是站在刘邦这一方的。可是韩信的所作所为,对于小肚鸡肠的刘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威胁。这也为刘邦怀疑韩信埋下了因果,我们可以从史记当中探寻一二。

其一,韩信攻下齐国,想要在齐地称王,而刘邦此时被项羽围困。当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的使者来到了刘邦军中。当看到韩信的书信之后,立刻大怒说道:"我现在被项羽围困在这里,希望你能带兵援助我。而你韩信却想自立为王"。

要不是张良、陈平提醒了刘邦,紧接着同意了,这个同意并不是出自本心,因为此时的韩信有足够的筹码,让刘邦不得不封他为齐王。刘邦的性格,一副市井无赖的性格,有奶便是娘。这也就确定了他是个"记仇"的人物。韩信的齐王称号,可以说是威胁刘邦获得的。

其二、楚汉争霸最紧要关头,韩信实力强大,他的态度决定着将来的天下大势。恰逢此时,韩信这方的势力,在项羽和刘邦的眼中,韩信的归属,也就意味着将来天下的走势。而韩信却是迟迟没有表明态度,最后虽然选择了刘邦,但是古语说"功高震主,反受其祸"。历史上那些功高震主的人物,有几个能得善终的?恰是韩信的犹豫不决,在刘邦的心中对于韩信只有利益,而没有了信任的成分。

于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忘;功盖天下者不赏,功高盖主者身灭。便是韩信的结局。

其三、等到项羽被击败之后,开始慢慢的将韩信的权利回收。对于韩信的权利,刘邦开始行动了,改齐王称号为楚王。直接更换韩信的封地,这边直接证明,刘邦也害怕韩信在齐地经营多年,那么将来齐地的人只知道齐王韩信,而不知道汉王刘邦。

身为帝王,是不可能允许自己的臣子权利过盛。那么韩信恰恰就是因为在刘邦真多天下的时候,做过的点点滴滴,让刘邦已经不敢再相信韩信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虽然韩信不论是从表面和心中都是十分的臣服刘邦,但是韩信的军事才能远胜于刘邦,刘邦心里是明白的。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刘邦对于韩信不管任何时候都是心存忌惮之心的。

刘邦被困于白登山,刘邦肯定也会后悔为什么要自己来打仗,而不是为了让淮阴侯韩信前来。三十二万大军,虎符如果给了韩信,天下是姓刘还是姓韩这个就存在一定的威胁。还有就是刘邦之所以自己来正面与匈奴作战,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过于盲目自信小看了匈奴的军事实力。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击败匈奴,毕竟自己带领了三十二万大军前来,但是他忽略了大军前行,自己充当了先锋的角色,没有看破匈奴的阴谋。

二是为将来清理异姓诸侯做准备。大汉天下几乎都是拼凑起来的,当年自己真正的对手是项羽,而这些诸侯王,好比墙头草一般,并不可靠。打击匈奴,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实力,但是结果却是十分的尴尬。

三是自己在前一年就因为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自己将韩信问罪软禁。此时再让韩信恢复兵权,那么自己生死就更加增加了不确定性。韩信会不会采取与匈奴合作,这样一来,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关键词: 白登之围 军事实力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