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萨尔浒之战中谁才是正义的一方?后金军胜明军,是以寡敌众吗?

时间:2022-11-06 06:41:0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七大恨"是明朝末年,统一女真诸部的后金开国雄主努尔哈赤向白山黑水、诸多同族宣誓的讨明檄文,具体时间是在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正月。当时这件事似乎没传到大明京师君臣的耳朵里,即便是传进去了,他们也不觉得这算什么大事,雄狮是不会在意绵羊的想法。可从史书上看,"七大恨"恰恰是掀开明末外在危机的前奏,是后金女真人的"豪情壮志",是他们想要讨回的一个公道。对,就是公道,藏在人心的。此七大恨一发布祭告上天,意味着大明与后金将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斗争。在这也不得不佩服努尔哈赤的勇气,那么点人口和那么小土地,竟然敢向明朝宣战。要知道他不是坐井观天的青蛙,他不是不知道明朝疆域多辽阔、人口有多众多,但他就是敢做这件事。


(资料图片)

努尔哈赤的初版七大恨已经不存,史料没有记下,只有皇太极攻打河北卢龙县所发的檄文记载了个大概。《明实录》、《满洲实录》、清实录》等均有记载七大恨,但是内容略有不同。第一恨:明朝误杀为明军带路的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事后努尔哈赤向明朝边将讨要公道,反被拒绝赶出去,还将其死仇封为"满洲国主",暗中推波助澜追杀努尔哈赤,家恨;第二恨:拉偏架,帮助叶赫、哈达等女真部欺压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国恨;第三恨:划定的势力范围被明朝随意打破,处死偷窃来犯之敌,逼着努尔哈赤赔人命赔钱,国恨和家恨;第四恨: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与叶赫女真交战时,明军出兵相助叶赫女真,国恨和家恨;第五恨:明军逼着已经许给努尔哈赤的叶赫第一美女改嫁到蒙古喀尔喀部,令整个建州女真蒙羞,国恨和家恨;第六恨:无断欺负在边境住的女真百姓,毁坏起田屋,国恨;第七恨:明朝辽东来将在建州女真头上为非作歹、肆意妄为,国恨和家恨。

试问作为女真人,怎么能忍?我们可以说这七大恨是公开叛明的借口,也可以是它是努尔哈赤煽动女真人的政治手段。但是这七大恨上的事,是白纸黑字记载在历史上,虽在细节上有差别,可内容相对真实,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女真人和努尔哈赤作为当事人,知晓这些事,对明朝能有好感吗?恨明仇明叛明,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看到许多人说,努尔哈赤将三十五年前的父亲和祖父之死当作第一大恨,有点小题大作,赤裸裸的借口。可是,生而为人,面对的父亲和祖父惨死,不就应该"无论时隔多少年都不能释怀吗"。这哪是借口。

从这看,努尔哈赤和女真诸部叛明开战是理所当然的。

萨尔浒战役中谁才是正义的一方?

努尔哈赤和女真诸部这种叛明行为,在历史上有着许多类似案例,比如两汉的匈奴、乌桓、鲜卑、羌人等;比如天宝盛唐下的北方各部族联合的安史叛军。没人去细究探讨他们起兵造反的借口和理由,因为这些在国家利益和中国历史中是无关紧要的,也站不住脚的。努尔哈赤的女真诸部从叛明开战伊始,这七大恨就不"占理",在明人看来就是笑话和借口;因为已经开战了,其他的事不重要了。况且明朝作为一个天朝上国,欺负自己的属国不是件挺正常的事吗。

七大恨中,除第一大恨外,其他都是符合明朝大国利益的,就是要分化削弱女真的实力,就是要"打肿脸充胖子"维护大国颜面。这事直到近现代,英国和美国等西方欧美国家不都做过吗。可是我们作为有血有肉、讲道理、分对错的人,看待这类事情一定是有着正义和邪恶之分的。有些事就是正义的,有些事就是邪恶的,但这种正义和邪恶从来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正义一方有伤害到一部分人,邪恶一方有保护到一部分人,明与后金的作战是如此,萨尔浒战役亦是如此。况且此战是明朝"主动开启",后金"被迫接受",再加上前面的七大恨,后金相对来说是正义的。

明军的主动挑事,后金军的随机应变?

说起萨尔浒之战前,先说一下努尔哈赤与明朝的关系。首先,后金是从明朝疆域分离出去的地方割据政权,这一年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元"天命",自立为汗,建大金国,为区分两宋时期的金朝,史称"后金"。女真的独立和后金的割据是没有得到明朝认可的,这种行为其实就相当于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割据。曾为明朝一份子的女真脱离出去,即割据自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也是认可的。努尔哈赤出身于明朝设立在东北的卫所之一的建州左卫的女真贵族,从明朝建立开始就一直是大明的官员,是大明体制内的人。

努尔哈赤亦是如此,从万历十一年开始,24岁的努尔哈赤就袭受世职建州左卫指挥;万历十七年因杀敌有功,被提升为都督金事;万历二十三年因保塞有功,封龙虎将军。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是以明朝地方官的身份发展势力、后自立反叛的。清太宗皇太极曾说过:"我祖宗以来,与大明看边,忠顺有年。"皇太极等后金和满清统治者并没有否认自家世代为明朝效力的事,毕竟这是事实,否认不了,隐藏不了。所以从这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确是不忠的臣子,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朝会表现得那么不耐烦想将其诛灭,但后面的事让大明朝廷忍无可忍,必须派去大军惩罚。

羽翼已成的努尔哈赤在天命三年发出七大恨后,就不断向明朝发起进攻,同年四月连下三城五百庄,打得抚顺游击将军直接投降,被掳掠去的人口牲畜共有三十万。文官出身的辽东巡抚李维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命令麾下总兵率一万人马驰援,还没到目的地就被三面夹击打得是溃不成军、尸横遍野,总兵、参将、副将等高级官员全数阵亡。努尔哈赤还没有满足,继续攻取辽东城堡、掠夺物资人口,造成辽东靠近后金的百姓妻离子散、掳去当奴隶,努尔哈赤还口出狂言向明廷提出根本不可能答应的要求。后金一事明朝方面讨论了上百次,还没出个结果,但大家都已经明白了:努尔哈赤严重威胁到大明在东北和北方的统治。

萨尔浒之战,看似是明军的主动挑事,后金军的随机应变;实际上是明朝君臣迫于无奈进行的军事惩戒,若不是无奈,哪会拖到一年后才决定发起大军进攻后金。于情于理,明军必战。因此,这场战争后金正义或是明军正义,实在说不清。但是我们要明白,王朝更替的乱世,在历史上,极少有真正代表正义的势力和人;他们的正义是建立在自身利益之上,而且极少有长时间保持正义方的存在。最佳案例:东汉末年的曹操,父亲曹嵩来投奔他的路子被徐州牧陶谦派兵杀害(不管是不是陶谦主谋,都与陶谦脱不开干系);这时候曹操的起兵是正义的,可是向陶谦复仇中,曹军连屠数城,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这时候的他还是正义的吗?当时的曹操,应该是天下大部分听闻此事的人眼中的杀人狂魔,比董卓还邪恶的恐怖存在。

双方兵力的考校

许多人印象中的萨尔浒之战,后金八旗军一如既往地神勇,以寡敌众,战胜了明军,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以《明神宗实录》为主要着眼点看双方兵力数据:努尔哈赤动用全国兵力在六万左右,明朝在辽东兵力也是在六万,但是明朝辽东兵力是有水分的,除开城池堡垒和驿站等戍卒,只有两万左右;而从他处调来的援兵总数不超过八万,所以《明神宗实录》中的萨尔浒之战明军参战总人数在十万左右,只比后金多三四万。这多的三四万看似很多,实际上是很多,可是明军主帅不知犯了什么浑,竟然决定四路大军齐进围攻后金。这时候看来,明军兵卒总数量在后金军兵卒总数量之上;可是分兵之后呢?

努尔哈赤决定实行"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集合全国兵力合成一军找一路明军开战。当时兵员军事素质方面,后金军是对明军进行碾压;武器装备上明军应该略微好过后金军,但差距不大;另外,后金军是本土作战、以逸待劳,明军是劳师远征。最后明军分兵四路,原有的兵力优势直接被整没了,变成了兵力劣势。五天之内,三路明军被全歼,唯一一路李如柏军反倒因行动迟缓因祸得福,只是败退。萨尔浒大战,后金是结结实实的全胜,明朝是结结实实的大败。回到原来的问题,后金军胜明军,是以寡敌众吗?严格意义上说不是,明军虽在总人数上占据优势,但是分兵之后,每一路明军所要面对的后金军都是远远多于自己的。

后金军胜明军,是人多欺负人少,以众敌寡。其实即便是明军不分兵,拿着兵力优势和后金军硬碰硬,最后获胜的还是很有可能是后金。而努尔哈赤这种安排,是最稳妥损失最小的,直接碾压过去结束战斗,简直轻松。

综上所述

标题中提到的两个问题都在文中得到详细的阐述说明,这虽是笔者的一家之见,但还是比较有道理的,这是结合史实和当时社会得出的观点。总体而言,萨尔浒之战是明清交替的一个讯号,是老狮王退位的标志。此战之后,明军再无与后金军野战的资本和自信,辽东也因此成了后金的天下。

参考文献:《明神宗实录》《明史》

关键词: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的 萨尔浒之战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