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为清朝打天下的五大明朝降臣,第一位名垂青史,第四位却令人气愤

时间:2022-11-02 15:41:5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煤山,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历史就此终结,随后满清军队入主中原,在清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少不了汉人的协助,其中有很多都是明朝的旧臣,今天简单梳理下五位著名的大明降臣。


【资料图】

满清汉臣第一人范文程,今辽宁沈阳人,范家几代人都做过明朝的官,范文程的曾祖父曾任明朝兵部尚书,祖父则出任过明朝沈阳卫指挥同知。1618年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从此追随清朝,成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

范文程官至太傅兼太子太师,经历清初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清军攻占北京之后,多尔衮面临一个异常复杂的政治局面:明朝的忠臣遗老、投降李自成的官吏、没来的及撤走的起义军、饱受战祸的黎民百姓,几百万人混杂在北京。如何收拾这个残局,多尔衮听从了范文程的建议,下达了"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棼庐舍"的命令。初步稳定了民心,民众无不悦服。同时宣布"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难军民,皆吾赤子"以此来安定民心。奏请为明崇祯帝发丧也是他的主意。康熙五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红螺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洪承畴,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1616年中进士,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1644年四月,随清军入关,抵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

洪承畴善于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皇帝不崇信孔孟,于是便提出意见,为满汉合流打下了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多采纳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了清王朝的国家机器,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卒于都门私邸,享年七十三岁,康熙恩赐祭奠如制、谥文襄公。

吴三桂,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164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使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

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封三藩。1673年朝廷下令撤藩。吴三桂举兵造反,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动员大军北上,史称"三藩之乱"。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登基为大周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仔衡阳病逝。

孙之獬,山东淄川县人,1622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继为翰林院检讨。1627年充顺天乡试正考官。1628年魏忠贤倒台后,明崇祯帝下令毁掉由阉党编写的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孙之獬曾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为士林所不齿,被革职为民。清入关后,召他入京,授官礼部右侍郎。英亲王阿济格定九江后,副都统佟岱留守,他自请前往招抚,遂命以兵部尚书衔招抚江西。

前脑剃光,后脑留辫,本是流行于 满足的习俗。为使汉人臣服,清朝统治者将其强加于汉族。最早奏请对汉族剃发的,就是身为汉人的明朝降臣孙之獬。后以"久任无功,市恩沽誉",被革职为民。以谢迁为首的抗清农民武装攻破淄川,他和全家7人被杀。

祖大寿,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人,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是明朝万历年间镇守宁远的援剿总兵官祖仁的次子。随辽东总兵官、宁远伯李成梁东征西伐,因抵御蒙古骑兵作战有功,不断得到提拔,出任辽东副总兵。

祖大寿于1620年为官,1621年为广宁巡抚王化贞部署,任职中军游击。1628年,祖大寿因守宁远获得"宁远大捷"而升为前锋总兵官,被派驻守锦州。祖大寿后来随袁崇焕入关保卫京师。崇祯由于种种原因将袁崇焕下狱。祖大寿怕受到牵连,毁山海关逃出。崇祯命袁崇焕写信招抚,祖大寿才返回明朝。1631年,大凌河之战,祖大寿粮尽援绝,于是诈降,后逃亡锦州城对抗清军。

清廷屡次招降不从。1641年农历三月开始的松锦大战中,因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降清。后随清军入关,1656年病故于北京。

关键词: 兵部尚书 清军入关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