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夷陵之战时,如果曹丕及时大举伐吴,吴国会灭亡吗

时间:2022-11-01 09:51:0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相关资料图)

夷陵之战时,如果曹丕及时大举伐吴,吴国会灭亡吗?"依我的观点看,还是不能。说实话,曹丕、刘备两人都不够卑鄙,都不是完整的政治家。三国真正的政治家;第一位应该是孙权,他够卑鄙。行事但求利于自己,至于用什么手段都是不在意的。作为盟友,他两次偷袭荆州,半点道义、廉耻也不顾。因为顾得道义、廉耻来,就夺不下荆州。曹操有爱才癖,一个关羽就舍不得杀,最后逼得自己几乎要迁都。所以,曹操不如孙权。

曹丕就更不如孙权了;孙权在第一时间恭贺曹丕的篡汉,意图他曹丕其实并不是不清楚。可他就是因为拉不下面子,所以才没有和刘备一起同时伐吴。刘备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徐州收留吕布、荆州不忍心夺刘表的基业,入川时不满庞统的"鸿门宴"方式取益州,这些问题,次次都造成了自己的被动。这是一种纯江湖式的"义气",所以,他也不是真正的政治家!我们假设曹丕、刘备都和孙权一样的心理会怎样。

首先说曹丕;第一种方案是,如果在刘备发起东征的同时,曹丕令曹真进入关中,与郭淮一起,守住关中各个隘口。再打着"相助东吴"的旗号,以曹休率军七万从襄阳南向,趁机夺取荆州的南郡;再以司马懿到文聘的江夏,同样率军三万西向夺取公安。之后,合兵从陆逊的背后攻击,夺取陆逊防守的夷陵。得手后,以曹休镇守夷陵以挡刘备。刘备就只有干瞪眼的份,只能撤军了。跟着司马懿率张郃、徐晃等,引大军八万南下夺取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则荆州全境又将回到曹魏的手中。这样,曹魏又有了东征剿灭东吴的机会了;拥有了荆州南部地区,就避免了水军不济的弱点。

经营一两年后,就可以从陆路发起东征;第一路从巴陵出发,沿长江南岸前进,攻取长江南部的江夏,以文聘的水军佯攻江夏正面予以配合,之后直抵建业。第二路从长沙向东攻击,夺取浙赣各路,与第一路汇合与建业。第三路从桂阳出动,从側背攻取江西,配合第二路进攻。这样,东吴的孙权,失去了长江天险之利,将再也难以支撑了。

第二种方案;偷偷联络刘备,许以共分荆州;同样从襄阳。江夏两个方向,与刘备一起会攻陆逊,力争全歼陆逊的六万大军。得手后,分长江以南归刘备,曹魏全据长江以北。这样的格局对曹魏来说,只是增加了南郡。但因为水军的弱点,仍然没有统一天下的机会。刘备占据了荆南四郡,表面上看;蜀汉可以从长江顺流而下,配合从荆州南部攻击东吴。但是,这样的风险太大,因为曹魏占据着整个荆州北部的要冲,蜀汉要征东吴的话,整个侧翼,就暴露在曹魏的兵锋之下,非常的危险。这就变成了三方互相牵制,曹刘如不联合,是不可能出征东吴的。

上述原因大致可以看出;除非曹丕决心扫平江东,才有利可图。否则,与刘备连和的话,最多是只能夺取荆州北部而已。对统一天下没有太大的作用!而曹魏的大举出兵,陆逊这一军是难以保全了。刘备最好的结果;就是夺回荆南四郡,以形成互相牵制。最差的结果,就是是打道回府--撤军。不至大败而已!夷陵之战,是刘备三兄弟去了两个,皆因东吴。刘备恼怒,率领全国的军队去攻打东吴。当时,诸葛亮等忠臣都劝刘备不应该去,因为这时候最大的敌人应该是曹魏。诸葛亮认为灭了曹魏,东吴等自然会归顺,到时很有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而刘备攻打东吴也并非全是因为为兄弟复仇,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东吴弱,曹魏强,应该灭了弱小的东吴,吞并了他的领土,再与曹魏对抗,也有了实力。

那么曹魏完全可以在刘备攻打东吴的时候趁机偷袭蜀国。这点刘备也想到了,那他为什么还要去呢?当时魏国曹操刚去世,曹丕刚刚登基,根基未稳,不敢轻举妄动。速战速决,曹丕要想攻打蜀国,还需要调整军队,中途需要很多时间,刘备认为他可以在曹丕大军来临之前灭了东吴。魏国曹丕这边,当时已经跟东吴孙权讲和,如果自己再出兵攻打东吴的话,那就背信弃义了。曹丕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他们两国交战,让他们打去呗,最好是打个两败俱伤,好坐收渔翁之利。

吴国孙权这边,一边与魏国讲和,请求增兵救援,一边命陆逊为大都督抵抗刘备。陆逊知道刘备率领全国的军队来攻打,军队千里远征,粮草和速度最为重要,这个时候跟刘备打持久战是最好的,最好是把刘备拖垮,刘备在东吴待的时间越长,他的蜀地就多一分危险。小编觉得陆逊在山川之间建立一道又一道防线,守不住丢了防线,进去下个防线,就这样一直拖着,等待着那个时机。最终刘备被拖垮了,军队精疲力尽,天气又炎热,索性将营地安置在森林里。陆逊知道时机到了,将刘备20年的积蓄烧了个干干净净!如果曹丕攻打东吴的话,那么东吴可能真的会灭亡,但是自己魏国很可能也得付出惨重的代价!

关键词: 夷陵之战 统一天下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