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天天新消息丨从《鸿门宴》的座次看古代宴饮与政治的关系:宴饮不是简单的吃喝

时间:2022-10-29 09:50:3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刘邦狡诈,趁项羽在前线奋勇杀敌时,他带领军队占据关中。这让项羽十分恼火,于是听从亚父范增的建议,在鸿门设宴会见刘邦,并趁机除掉他。

这是一场王者的较量,这场宴席暗含了刘、项两大集团的政治命运,在此之前,项羽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个人魅力,都远胜刘邦。可是在此之后,双方优劣暗中扭转,项羽渐渐失去了他称王称霸的优势。

一场宴席为何如此重要,竟能扭转乾坤?这就要从古代的宴饮礼仪和政治关系说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哪里有宴饮,哪里就有礼

古代的宴饮和现在的聚餐不同,虽然都是以饮食为中心的聚会,但宴饮是宴会和宴席的合称,也叫"宴飨"、"宴享"等。

饮食中的"礼",最开始是起源于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开吃之前一定会祭神、祭鬼、祭祖先,这就是所谓的"礼,饮食必祭,示有先也。"

让鬼神和祖宗先饮先食,之后自己才能享用,这种祭祀在前的饮食顺序,是"礼"的原始意义。

随后,饮食中的祭祀之礼延展到社会中,"礼"的内涵就增加了贵贱等级、长幼之别等政治伦理秩序。最终,"礼"被统治者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

二、纷繁复杂的宴饮等级文化

西周时期,周公将"礼"带入人们的生活,不仅朝廷的官方活动体现着"礼",普通民众的饮食也被纳入"礼"的范畴。

最主要的体现就是饮食的多少,使用的器具材质、就坐方位等,这些饮食礼仪都具有鲜明的等级观念和政治色彩。

(一)器具的配置和席位安排

宴饮中的等级尊卑,在器具配置和席位安排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礼记·礼器》中记载宴饮中食器豆的配置,分别为: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我们从这则记载看出,在吃饭时,周天子可以使用26豆,公卿可以使用16豆,诸侯可以使用12豆,上大夫可以使用8豆,下大夫可以使用6豆。

也就是从统治阶级金字塔顶端往下,人们可以使用的器具数量越来越少,数量的变化体现着身份的尊卑贵贱。

在食物类别方面,《礼记·王制》曰: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在古代,必须是祭祀之类的重要活动才可以杀牛宰羊,因为牛羊在古代十分重要,它们是农耕的主力。朝廷规定诸侯遇大事可以杀牛,大夫可以杀羊,士可以杀猪狗,普通人更不能随便吃好的。

而坐在金字塔顶端的周天子祭祀,用的是"太牢","太牢"指的就是牛羊猪各一只,把头砍下来,用鼎煮好,整头上祭。

这些配置,完全不是按劳分配,也不是按需分配,而是按尊卑分配,地位越高,可以享用的资源就越多。

在中国古代,礼作为人们公认的社会文明和隐形的等级制度,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从周朝开始,官方的宴饮就受到食物和器具材质、数量的影响,渐渐地,又过渡到座次方位、宴席与主人远近的影响。

这些界定官僚地位尊卑的政治伦理秩序,表现出古代礼制严格的等级观念和政治意识。

后记

官方的宴饮名目多样,性质各异,君主还常通过宴饮表露对文武官员的态度倾向,官僚政客通过宴饮进行贿赂、谋杀或试探等屡见不鲜。宫廷大宴或官方宴饮活动所蕴涵的政治意义,在朝代变迁中不断上演。

古代的宴饮,绝不是简单地吃,而是以宴饮为外壳,以"礼"为内核的政治活动,它反映出的是尊卑观念的政治意识。

我就知道你"在看"

在饮食器具使用上:"古礼,食不共器,器之多少以爵秩而分"。

先秦时期的主要器具是鼎,鼎的用途很多,可以用来祭祀,用来煮肉,更重要的是,它是权力的象征。

与上文一样,鼎的多少,与饮食者的爵位等级、身份尊卑有很大关系。

《左传》中记载了西周春秋统治阶级使用鼎的情况: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

在宴饮活动中,主要是以鼎的数量来分辨饮食者的尊卑上下,要想知道一个人的地位如何,看鼎就行了。

这种习俗直到汉以后才渐渐消失。

先秦时期会出现这种"礼"的规定,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什么东西都很稀缺,统治者制定明确的礼制规定,有利于他们的政治统治。

(二)酒具类别与朝向区分尊卑

上文中的器具和食物是以数量分尊卑的,酒具则是以类型、规格、在宴席上摆放的位置来分辨尊卑的。

《礼记·少仪》云:"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尊壶者面其鼻。"

古代筵席上,盛酒的器皿有尊也有壶,酒壶和酒尊都有面鼻,君主参加宴饮时,酒尊的鼻要面向君主才合礼。

对于酒具的使用,也有鲜明的尊卑意识。先秦时期的酒器有三种:觯、角、爵。

一般来讲,身份最尊贵的人用觯,身份卑微的人用角,而大夫、君使等人用爵。特别是爵,衍生出贵族身份等级的"爵位"。爵位又分为五等,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区分这些人的地位就是看他们使用的酒器。

(三)饮食器皿看尊卑

不同时期不同质地的饮食器皿具有划分等级标准的作用。

先秦时期,贵族一般使用青铜器具,因为青铜提炼技术含量高,技术难度大,从而产量少,所以被拥有权力的贵族占有。平民使用的器具一般是陶制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的冶金技术越来越纯熟,提炼出金、银,烧制出瓷器,此后,不同阶级开始使用不同材质的器皿。

比如,武则天时期规定:"诸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浑银。"

一品以下的官员,不能使用金玉材质的食器,六品以下的官员不能使用银器。

明朝也有相关记载:"凡器皿……公侯一品、二品,酒注、酒盏用金,余用银;三品至五品,酒注用银,酒盏用金;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盏用银。余皆用瓷、漆、木器,并不许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

在封建王朝礼仪的制约下,依品用器成为官场宴饮有趣的礼仪。除此之外,饮食器具的颜色与装饰花纹也不能乱用,它们同样标志着不同等级和身份。

(四)坐席的朝向分贵贱

关键词: 可以使用 先秦时期 统治阶级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