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全球动态:圆明园烧了后,咸丰皇帝最闹心的是什么?

时间:2022-10-23 15:42:3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消息传到"北狩"避暑山庄的咸丰帝那里,他急火攻心,吐血倒地。


(资料图片)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他出生在圆明园,钟爱圆明园。这一消息,毫无疑问让他闹心之极。

但,最让他闹心的,却并非此事,而是英法公使坚持常驻北京。

为此,他躲在承德,坚持不肯回京,直到次年去世。

去世之前,在一封上谕中,他称:

"此次夷人称兵犯顺,恭亲王等与之议抚,虽已换约,此系万不得已允其所请。然退兵后,而各国夷酋,尚有驻京者……难保不因朕回銮,再来饶舌。"

在他看来,兹事体大,远远超过圆明园烧了,也远远超过割让九龙,以及巨额赔款。

咸丰皇帝

他认为,外国公使驻京,才是--

"最为中国之害。"

为何?

这是自乾隆帝以后,清朝历代皇帝都不想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超级难题。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他的使命是和中国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外交关系。他坚持不行跪拜之礼,乾隆帝也拒绝了英使驻京的要求,理由是--

"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致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

时移世易,到了咸丰时期,"公使驻京"与"天朝法度"的冲突,已毫无缓和余地。

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提出,英使必须常驻北京。理由是,这不仅可以促进中英贸易,还可以约束英国商民滥用条约特权。

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

这时的英方,早已体会到,单是通过谈判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他们认为,皇家海军即女王的教鞭,负责让教育对象接受近代世界的规则。面对钦差大臣桂良等人,英方代表李国泰恫吓以"带兵直入京师"。双方签订《天津条约》,以白纸黑字的条文确定了公使驻京的要求。

1858年6月26日,中英签订《天津条约》

咸丰皇帝拒绝接受。他发出上谕:

这一年,咸丰皇帝刚刚三十岁,本是年轻力强之时,但他的精神和身体都迅速地垮掉了。

他拒绝回北京,以此回避了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挽回余地的接见外国公使时的"礼仪之争"。

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行宫。《满清外史》载:当天寅初,膳房"伺候上传冰糖煨燕窝",未及用,卯时崩。

"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

桂良等人既拿英人没办法,更不敢得罪咸丰帝,只好上书:

"倘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条约)即可作为废纸。"

咸丰帝没有将桂良治罪,而是派他去上海和英方继续谈判。

他还给了桂良"一劳永逸之计",即可以用免除所有关税和弛禁鸦片为条件,换取删除《天津条约》中外国公使驻京等四项条款。

但是,上海谈判的结果是中英双方签订了一项包括降低税率、鸦片贸易合法化等条款在内的《海关税则》,几乎没有涉及咸丰帝一再强调的"四事"。

外国公使仍要入京。

咸丰皇帝被迫出了底牌--他谕示钦差大臣僧格林沁,若"抚局"决裂,可与英方开战。

这也是英方的底牌--他们也准备以武力来执行《天津条约》。英国新任驻华公使普鲁斯抵达中国后,对法国公使说:

"假如要有麻烦的话,那么不如直截了当地去找上这些麻烦。"

一支由16艘战舰组成的英国舰队随即在上海完成集结,还有两艘法国战舰和3艘美国战舰也加入了这支舰队。

随后,额尔金也返回中国执行他的强硬路线。143艘英国运输船,载运了10500名士兵来华。另外,还有60多艘法国船只,向中国运来了6300名法国士兵。

对现代人而言,两国互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那时,为什么"驻京公使"一事,竟然导致战火纷飞?

在当时,这就是两个世界的碰撞。

在咸丰皇帝眼里,世界是一元的。他的"天朝"是世界上唯一的帝国,各国都应向皇帝俯首称臣。凡是来到中国的外国使节,都是"向化"的"贡使"。

象征天子之威的龙椅

在额尔金、普鲁斯眼里,世界是多元的,各国在国际法上都是平等的,但全球秩序由大英帝国主导,每个国家都应融入以私有财产和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全球体系。谁是秩序破坏者,谁就要遭到皇家海军的教育式打击。这个打击,多数情况下,不以灭国为目的,更不以让对方"称臣"为目的,而是让对方接受近代世界的运行规则。换言之,如果通过谈判,无法说服,那就通过教鞭,打服。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意味着属于咸丰皇帝的那个世界崩塌了。他的"天子"名号,从此将名不副实。他那至高至尊、威服四海、兼统万国的形象会破灭,他在国内的统治也会受到损害。这,可是--

"千古未有之奇闻。"

对此,桂良在谈判中,为让英方理解他作为一名朝廷代表的苦衷,道破了一个事实。他说,公使驻京--

"对中国的害处,有许多方面,非我们言语所尽能表达,比如使朝廷在中国人眼中失去威信。"

这是因为,皇帝的统治以传统和体制赋予的威信为基础,若是地位平等、不肯跪拜的"夷人"常驻帝国的心脏--北京,皇帝"统驭万国"的神话即无法维持,那些"威信"也必将破灭。随之而来的,即皇帝在现实中的权力必然受到削弱,权力秩序必将重构。

当近代世界观终于进入中国,改良思想家们开始屡屡批评清廷那些顽固、守旧的做法。

比如,薛福成曾批评清廷宁可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列入条约,也不肯在礼仪方面进行变通,是"贻祸无穷"。又如,陈炽批评清廷把税则订入中外约章,是"铸错竟成"。

关键词: 咸丰皇帝 英法联军 钦差大臣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