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环球要闻:刘邦:我给你安排了3条活路,戚夫人:我就不走!结果被做成人彘

时间:2022-10-23 09:51:5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高祖十二年,刘邦已经只剩下了一口气,此时帝国的权力已经转移到了 吕雉 和其子刘盈手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刘邦此时虽已濒死,但是却不敢死。

因为他担心自己死后, 戚夫人 与刘如意母子遭到吕雉的毒手。

戚夫人出身于山东,长相美貌而且身材修长,初见刘邦之时正是青春年华,刘邦一见到戚夫人便被他迷住了。

刘邦东征西讨时,戚姬总是追随左右,戚姬不仅拥有曼妙的舞姿,还熟练声乐,每当刘邦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归营时,都有戚夫人悉心为他安抚心灵。后来刘邦克定天下,刘邦就将戚夫人给召了回来,日夜相伴,给了戚夫人无上的财富和荣耀。

而当时贵为皇后的吕雉却早已年老色衰,不受丝毫宠爱,这天差地别的待遇让戚夫人动起了其他的心思。

当时,戚夫人与刘邦育有一子,名唤刘如意。

从这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刘邦对其喜爱。刘邦经常对外人说刘如意聪明机灵很有自己的风范,同时对吕雉的儿子 刘盈 颇为不满,觉得此人性情软弱。因此经常说道"如意类我,盈不我!"

在加倍的宠爱之下,戚夫人也有一些飘飘然了居然打起了太子的主意!每日在刘邦耳边吹耳旁风让立刘如意为太子。

吕雉作为后宫之主,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她的耳朵之中,吕雉没有如众人所想象的盛怒无比,相反吕雉还松了一口气:原本以为戚夫人能够勾得刘邦言听计从,以为是什么狠角色,没想到却是个不通政治的愣头青。

这汉家天下虽然姓刘,但是国家之中都有功臣们的一份子,而太子是这个天下的继承人,除了刘邦点头外还要有功臣们的认可,想要功臣们认可你这个皇子至少要做出什么成绩吧?而现在戚夫人想通过刘邦为刘如意取得太子之位,自然会引得功臣们不满。

在戚夫人不断的游说下,刘邦终于准备更换太子。

为此他召集了功臣们进行讨论,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如何?其实从此事便可以看出刘邦心中其实也是想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在当时的大臣看来,太子与皇后什么事情都没做,你就要因为一己好恶换太子这实在是太过儿戏。

反观吕雉的做法就高明太多--不争。

吕雉若是搞出什么阴谋诡计阻止戚夫人,那便正好给了戚夫人换太子的口舌。

在刘邦召开的这次会议中,大臣们强烈反对,尤其是以周昌为首的肱骨老臣反对声最为激烈。

周昌本身有口吃,尤其是在激动的时候,可哪怕他说话结结巴巴,却依旧强烈反对,《资治 通鉴 》记载: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口吃,将"期"说成"期期",后来三国时期的邓艾说"艾"时,说成"艾艾",这就是期期艾艾的由来。)

吕雉的"不争",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

当会议结束后,吕雉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慨的行为:

"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资治通鉴》"

身为皇后,为臣子下跪,吕雉的这一行为无疑是有大魄力的,从这里面不仅看出来她对儿子的关心,更有一份更深层次的意义:收买人心!

不过仅仅如此,对于吕雉而言还不够。她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帮助--张良。

于是吕雉就让自己的哥哥吕泽拜访张良,张良给吕雉出了个主意,去请商山四皓来为太子发声。

商山四皓是秦末的大学士,名声极响刘邦此前想请他们出仕都被拒绝了,吕雉也担心自己请不到他,张良却笑着说你只管去请绝对会成功,结果吕雉派人去请,结果商山四皓真的答应了。

世人在世贪图无非名和利,商山四皓隐居不出所贪恋的无非就是名声,而劝诫刘邦不废太子正好可以博取天大的名声,如果失败了旁人会传颂商山四皓不畏皇权,直言劝诫,如果成功了更能体现商山四皓的能量非凡。

最后,在多方的势力的阻扰下,刘邦终于放弃了废立太子的想法,吕雉的地位也更加稳固。

不过刘邦也非常人,眼见无法立刘如意为太子,他就开始谋划身后事:保全戚夫人母子。为此刘邦专门留下三条后路意图保戚夫人的安全。

刘邦先是将刘如意封为赵王,就封于赵地远离长安政治中心,此举其实是一个政治信号,其意有两重,第一重信号便是向吕雉示弱,我已经将此子就封了再也不可能威胁到刘盈的太子之位。第二重是告诉戚夫人你儿子无缘皇位,你未来只能夹起尾巴做人了。

简单来说就是受到委屈也要忍着千万不要被抓到把柄。

但是将刘如意派到封地之后,刘邦还是不放心,担心吕雉对其母子进行报复,《资治通鉴》载:

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为了保险,刘邦留下第二条后手:立周昌为赵国相国,嘱托他保护好刘如意。

前面提到,周昌力保太子刘盈的地位,也算是对吕雉有恩,刘邦安排周昌照顾刘如意,用意很明显。

做完戚夫人这边的工作,刘邦又开始做吕雉这边的工作。

刘邦给刘盈写了一封手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手敕太子书》。表面上这封手书是刘邦交代刘盈如何成为合格的帝王,要尊敬师长,爱惜百姓。

可在结尾的时候,刘邦专门说了这两句话:

"吾以尔是元子(嫡长子),早有立意。"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担心),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很明显,刘邦第一句话完全是睁眼说瞎话。不过也能看出刘邦的意思:不要因为换太子之事而迁怒于戚姬母子。

至于第二句,刘邦的心意就更直白了:我现在不行了,很担心他们母子,所以你(刘盈)要替我照顾他们!

通过上述这三道保险,可见刘邦对戚姬母子的上心程度。

后来刘邦身死,吕雉掌权之后果然对戚夫人报复,吕雉下令将戚夫人幽禁至永巷,令她做一些苦力活儿,对于远在赵地的刘如意,吕雉也没有施以针对。由此可见,吕雉已经是看在刘邦和周昌的面子上开恩了。

再者,周昌毕竟是国家重臣同时还是赵国相国,戚夫人按名义来说是周昌主君之母,周昌不可能不救戚夫人,而当时惠帝刘盈还在,吕雉还没达到只手遮天的地步,刘盈秉性善良,戚夫人只需要老老实实做一段时间农活,等风头过了,周昌自然会联合群臣上书救戚夫人出来。

可对于刘邦的安排,戚夫人却丝毫不理解。

戚夫人前半生尽享富贵,又如何做的来苦力?经常因为没有完成农活而没有饭吃,对吕雉越发不满。

为此,她专门编唱了道: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这首词确实凄美,戚夫人的天赋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可在别人看到,戚姬的这一行为,再次验证了她极地的情商。

戚夫人的这段话意思很简单也很直白:

母亲在这里与死亡相伴,儿子却在做王,相距如此遥远的距离,谁能把我的处境告知我儿?

那么作为当事人的吕雉,怎能不将这句话当成一个危险的信号呢?

当戚姬的儿子知道自己母亲的遭遇,会不会展开报复!?

吕雉追随刘邦多年,在刘邦诛灭大臣时候出力极大,早就成为一个心狠手辣之人。这种人怎么可能会给自己留下不确定因素?因此,戚姬的这首歌无疑给吕雉提了一个醒:

斩草当除根。

结果,吕雉派人召赵王刘如意进京欲夺其性命,虽有周昌从中维护,但是最后刘如意还是被吕雉夺去了性命,而戚夫人也在受尽折磨后死去。

回看戚夫人与吕雉之间的争斗,其实戚夫人是有机会将儿子送上太子之位的,但是无奈戚夫人无谋短视,而对手吕雉却是极通政治,面对戚夫人的咄咄逼人吕雉能够以退为进,最后一举稳固太子,这份冷静与泰然值得人称赞,所以也难怪后来吕雉能够执掌整个国家。

吕雉掌权后,并没有丝毫影响大汉帝国的运转,刚刚稳定的汉朝反而在她手中越发强健。吕雉掌权期间,实施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并且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生育人口,减轻赋税。这一时间内,汉帝国休养生息,人口数量大幅上升。

为之后的"文景之治"打下坚实基础。

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吕雉进行了非常正面的评价: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各位在阅读历史故事的时候,也要从多方面考虑。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因此,笔者建议大家,要多读历史,多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智慧。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

元代吴三省曾说: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

翻译过来就是,皇上不读不能管民,臣子不读不能做事,为人子你不读就会侮辱先人、愧对后人。可见《资治通鉴》的重要性。

因此,我建议大家,要多读一读《资治通鉴》这本书,多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智慧。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在这本书史书中,重点介绍了刘邦、张良、萧何等君臣之间的权术之道,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笔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资治通鉴》原本就是一本帝王教科书,教得全是权谋。只要学好了《资治通鉴》里的权谋,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学习工作,都能游刃有余。

由此可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确实是一本相当厉害的书,越读越有韵味,越读你的脑子就越清醒。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套白话版本的《资治通鉴》。

这套书是由全国百名大学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并且经过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商务印书馆等权威机构进行校勘。

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商山四皓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