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天天短讯!“凿壁借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匡衡后来怎样了

时间:2022-10-23 06:36:5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小时候被匡衡"凿壁借光"的励志故事给感动了,后来想想不对,只能说精神可嘉,方法不可取。不信的话,现在凿壁试试,分分钟被暴揍。


【资料图】

那么小时候勤奋刻苦的匡衡长大后怎么样了呢?还不错,官至丞相,但晚节不保。

匡衡是东海郡人,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一辈往上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小匡衡却不甘于务农的生活,所以小小年纪的他就一边给富人家做工一边读书识字,白天看书时间不够用,匡衡就晚上看,但家里穷,晚上没有光可用,机缘巧合之下,匡衡得知邻居家里晚上有光,于是他就凿壁把光借过来了。就着微弱的一点光,匡衡读完了一本又一本书。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后来匡衡跟随当时的一个博士学习六经,匡衡完全是一个勤能补拙的典型,聪明不够,刻苦来凑,所以在博士弟子考六经时,数次失利,最终考中丙科,成为平原郡文学小吏。

匡衡对《诗经》颇有研究,解读生动有趣,为很多人称道,所以他为官远离京城的这件事让很多人打抱不平,长安县令杨兴就是一位,他向乐陵侯史高举荐学识渊博的匡衡,于是匡衡成为议曹史,然后史高进一步将匡衡推荐给汉元帝,匡衡成为郎中,后为博士,给事中。当时正值京中有日蚀和地震等视为灾难的现象出现,匡衡及时的引用《诗经》来劝谏汉元帝,得汉元帝欢心,成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但后期的匡衡为官有点见风使舵,明哲保身。

汉元帝是汉宣帝刘病已和许平君的长子,重儒学轻法家,当初刘病已给汉元帝留了三个辅政大臣:史高、萧望之、周堪。萧望之是当世大儒,颇得汉元帝的信任,外戚史高渐渐和萧望之失和,对于汉元帝优柔寡断的性格,萧望之担忧外戚和官宦会干政,遂提出不少建议,汉元帝还未采纳,外戚和官宦们却行动了,并联合起来对付萧望之,最终逼死萧望之。官宦石显很快成为汉元帝的心腹。

萧望之的教训一直让匡衡记忆犹新,虽然后来他因为汉元帝对儒学的看重成为丞相,受封乐安侯,位极人臣,但他仍旧小心翼翼,对权势滔天的官宦石显能避则避,避不开就支持。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继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汉成帝很快对石显下手,明升暗降,将石显孤立起来,然后匡衡联合御使大夫等弹劾石显,最终石显下台,然而匡衡并未因此立功,反而被王尊捏住把柄,说他一国宰相,之前却没有弹劾过石显,新帝已立,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匡衡自知理亏,请求告老还乡。

汉成帝不准,之后匡衡又数次请求告老还乡,均被拒绝,然而不久,匡衡的儿子匡昌酒后杀了人,被抓入狱,而有人竟试图劫狱救匡昌。匡衡请罪表示辞官,汉成帝再次拒绝,只是不久,匡衡自己就出了事。

原来在当初匡衡被封乐安侯时,封地面积应该是三十一万亩,但匡衡利用郡图之误,自行扩大了四万亩。原本没人敢过问这件事,但王尊想扳倒匡衡,就拿出来弹劾匡衡,匡衡被贬为庶人,迁回老家,几年后病死。

少时的匡衡"凿壁借光",中年的匡衡"专地盗土"。说到底都是不可取的。当然,匡衡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关键词: 凿壁借光 学识渊博 告老还乡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