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全球视点!详解三国乱世之争的最后一役,晋灭吴之战

时间:2022-10-22 18:35:4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三国自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帝之位开始,至公元280年终。期间涌现出一大批能人武将,更是有许许多多让人耳熟能详的奇闻趣事。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结束这三国乱世的最后一场战役--晋灭吴之役。

人们通常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这本书来了解三国历史的,但这本小说的主体多写的是魏、蜀二国,对吴国描画较少。但诸位切不可以觉得吴国弱小,可有可无,相反的事,吴国是三国之中最后被灭之国,存世之时最久,屡遭大军攻伐而不破。史书记载,曹操挥师南下伐吴就有数次,刘备东征伐吴一次,曹魏后继之君也先后遣将领军出征。虽然在《三国演义》之中描述不多,但吴绝非弱国。

但所谓有盛必然有衰,分裂必将走向一统,这是历史潮流,非人力可以阻挡。


(相关资料图)

数十年的吴国国祚,也将在晋灭吴之战走向结束。今天,便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段并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晋在篡魏之后,由于蜀已在之前被灭,天下形成了晋吴对立的局面。晋尽有魏、蜀之地,十三州占了大数,还多是富饶肥沃之地。而吴仅有荆州大部、扬州、外加一个偏僻少有人烟的交州。晋强吴弱,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让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一下,双方在战事开展之前都做了什么。

西晋方面

西晋之所以一直不曾对吴用兵,其主要原因在于魏、蜀之众,本就多为步骑,不擅长水战。外加蜀地曾长期与吴结盟,久无战事,水军荒废,魏地水军更是远不如吴军。所以自公元269年以来,晋武帝司马炎就下令各地广造战船,大练水师。此外,司马炎还重用贤臣,任命名将为督,与吴隔长江对峙。同时听从臣下建议,对蜀汉皇帝刘禅及降臣大加抚恤,高官厚爵,以示恩德,以此来分化东吴群臣之心。同时在国内推行仁政,屯田积谷,富民强兵,为他日伐吴做准备。

东吴方面

吴持国就是凭借着天下第一水师,无人可出其右。方才屡屡颇南下之兵锋,据长江之险而立国。但自吴大帝孙权末年以来,吴国内部动乱不安,发生了多次政变。继位的统治者更是多残暴之徒,不修德政。吴国最后一任皇帝孙皓即位之初,还算有所作为。但不久便沉溺于声色犬马,残暴相比前任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晋大修战船,兴练水师之事被朝臣奏上之后,他不以为意,不曾及时做出应对策略,反而更加横征暴敛,不衅民生。但幸在于东吴名将陆抗目光遥远,且身居高位。苦心孤诣,力抗重任,制订下一系列抗晋策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将领,以至于吴在军事力量方面不减反增。

上面是交战之前双方的情况。晋早有准备,且兵精粮足,有名将为帅。吴虽国政荒废,但军备良好,不算废弛,尚有挽回之地。

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以杜预为都督,南下伐吴,分兵六路,水陆并进。当时吴国拥兵亦有二十余万,倒也旗鼓相当。但战事一开,晋军在诸多战场上多是以压倒性优势,诸多吴军不战而逃,甚至不战而降,着才导致晋军五个月的时间之内便平定吴地。下面细数吴国方面的失误之处。

无法充分调动兵力迎战。时晋军二十余万,而出战吴军仅有数万。其他各部散落各地。这是事先准备不足之误。吴主昏庸,罢黜良将。吴中晋之离间计,撤换掉西线名将张政,使得晋军有机可乘,自西线而入,直入建康。纵使东线将领抵抗激烈,但终究回天乏力。不听良将之言,陆抗病危之前曾上书请求在西线增兵八万,以防不测,可惜孙皓不以为意。以史来看,当时的西晋也非清廉之邦,但政治较东吴更为清明。若战端开起之后,吴主孙皓能及时警醒,在昔日名将陆抗等人所作之下,吴未尝不能大破晋军,但可惜,自始至终,孙皓始终不曾醒悟,直至晋军兵围建康,方才后悔,但可惜已无回天之力。好了,今天的故事到此结束,我们明日再见。

关键词: 不以为意 三国演义 晋灭吴之战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