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新视野】历史上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时间:2022-10-11 18:39:5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读关于陈友谅的文献典籍,深感"历史"乃胜利者的历史,败者不过是胜者的注脚或反衬。朱元璋的成功与陈友谅的败亡,在明初的史籍中更多的是以二人的对比来出现的。《明实录》等诸多文献主要通过朱元璋与刘基等人的对白,对比两人的性格、两支军队和两大政权,以达到美化成功者,丑化陈友谅的目的。

明初,刘辰在《国初事迹》中就通过比较陈友谅与朱元璋二人,定下了胜败的基调:"陈友谅有赵普胜,疑而杀之,卒致群小离心,尚欲与我太祖角胜,难矣!其驱逐胡元,肇造函夏,讵不易哉?"明朝建立之后,后世史家更是不遗余地,以陈友谅之亡为教训,为树立自己权威的需要,批评、贬低、丑化"战败者",陈友谅的形象进一步被扭曲。

以"斌君"之名全盘否定陈友谅先杀其帅倪文俊,再除其主徐寿辉,这是史实。其实,在当时那样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革除天命,除旧布新之时,僭制越礼之举,比比皆是。因为,非推翻旧主,无以立新君。虽然陈友相继杀掉赵普胜、徐寿於之后,"将士皆离心,且政令不一"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如果说陈友谅因"斌君"之名,既被永远冠以贼、弑、僭之名,又成为被全盘否定的理由,却不应该。

陈友谅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宏大的抱负,远在张士诚之上,明朝人将他比作项羽、李建成等。虽然明朝人持批评意见的居多,但他们对陈友谅的能力、谋略和作风大都予以肯定。如高岱说:"当时论兵强,莫如友谅;友谅常有虎视中原、鲸吞海宇之志,故其用兵如飘风疾雨,屡败不慑。"高岱在"陈友谅"本传中,充分肯定了陈友谅的过人之处,高人一等,真乃"一世之雄"!即使是在陈友谅死后,陈理已出降,大批陈友谅的追随者,他们并没有投降于朱元璋,而是各自为战,各守一方,奉陈友谅的旗号,继续开展反元斗争,与朱元璋为敌。

从陈友谅起事到他的败亡,前后的时间本来不长,又恰值元明易代之际,史家的立场势必影响到陈友谅的命运。在记载陈友谅与朱元璋在洪都、鄱阳湖的对决时,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即双方的兵力对比。史载,陈友谅60万大军万众败于朱元璋20万大军,陈友谅之败,在于战术失败、军士离心等,朱元璋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实际上,双方的力量对比并非如此悬殊。

细读《明书》的这一记载可知,陈友谅号称60万之众,实际肯定远远低于60万。首先,所谓的"号称",往往是敌我双方互相迷惑或宣传的需要,不足信为实数;其次,随陈友谅出征的人员中,包含有"家属百官",又"空国而来",显然能打仗的更是远远低于实际人数。朱元璋的20万"舟师"却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军兵,可以完全投人战争的有效兵力。

为了展示陈友谅的强大,一些史学家,还描述了陈友谅的装备精良。比如《明史陈友谅传》说:楼船数百艘,皆高数丈,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这段记载给人的印象是船坚炮利,大有战无不胜的味道。它实际是营造了强大的外表,为后面陈友谅的失败做铺塾。黄云眉先生结合明初俞本《皇明纪事录》认为"陈友谅军队,战船质量之差、使用不便,固愈多愈速败耳"

关键词: 全盘否定 船坚炮利 敌我双方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