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今日精选: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如果不议和将战争进行下去还会打输吗

时间:2022-10-08 17:38:4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唐德刚说:"清国之亡国,非亡于辛亥革命,实亡于甲午战争。甲午之败把我国现代化运动的第一阶段的科技现代化成绩冤枉地报废了,甲午之败也使那个有见识、有权力、集中兴名臣于一朝的官僚集团胆战心寒而全部自动或被动靠边站,对变法图强丧失信心,这一集团既靠边站,朝廷走向两极分化,皇帝与太后不能靠边站,乃各趋极端,一分为二。林肯说:"一个分裂的房屋是不能站立的。"大清王朝这座房屋哪能例外呢?"

甲午掀起了新一轮瓜分中国的狂潮,伦敦报纸说:"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入,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凡与中国交涉者亦为之大变,中国被日本重拳横击,使其水陆之师一齐放倒,故各国乘此微弱,群相吞噬。"德国报纸说:"自中日失和之后,我欧洲之人皆欲瓜分中国,盖中国如俎之肉,人皆可得而一脔也。"俄国《新闻报》说:"要紧紧抓住中国甲午战败的太好时机,干净利落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泰晤士报》说:"关于中国的潜力以及中国迷梦已醒的种种神话已经被这次战争完全澄清了。中国是一盘散沙,它只有通过外力才有可能打起精神和组织起来。"而德皇威廉二世却说:"日本战胜中国,对西方来说或许是梦愿的开始,在一个西化的日本领导下,中国巨大的潜力将被激发出来,中日合流的黄祸将在成吉思汗后再度横扫世界。"

然而清国真的没有赢的希望吗?不是的,日本在此战虽连连取胜,但这种胜利却接近失败。日本参战的7个师团死伤3万人,除此外因战争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也不少。截至马关议和,仗才打了8个月,日本的人力、物力、财力已消耗殆尽,连外相陆奥宗光都说:"国内海陆军备殆已空虚,而去年来继续长期战斗之我军人员、军需已告缺乏。"所以日本希望早日议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实在马关议和前日本占领的地方很有限,只有辽宁的四分之一,山东的十分之一,台湾的二十分之一,并末攻下中国的一个省会。日本想在谈判桌上敲诈更大的利益,就要在战场上占有更多的地区,不得不让有限的兵力更加分散,在更多的战场受到更大的损失。如在澎湖,日军自称"患瘟疫而亡者达980入,患肺结核者更不计其数,死亡和患传染病者占我军五分之一",可见日军也快扛不住了,所以日本更加紧和谈。

当然如果和谈破裂,日本可能会进攻北京,但当时日军已全部来到中国,本土只剩警察。而清军主力云集京津,即使日军侥幸打进北京,只要清国能坚持抵抗,日本只会陷得更深、输得更惨。慈禧打算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出时,清军将领一致反对停战,他们都看出日本快撑不住了,认为打下去日本就完了。统率关外诸军的刘坤一说:"倭寇是远道而来,论形势我为主,日本为客,我们以逸待劳,日军孤悬海外,怎能在我国久留?时间一长他就撑不住了,因此,"持久"二字就是我们击败倭寇的绝招。"

连威海卫之战临阵脱逃的山东巡抚李秉衡都说:"日本战时经济状况不佳,如果用拱手送给日本的2亿两白银练兵,中国肯定可以自强,我愿统军与日本血战到底,将功赎罪。"

赫德在开战前就说:"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老战术,但它只要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取得最后胜利。"战时他说:"如果战争拖长,中国的资源、人力和它禁得起磨难的本领也必将胜过日本的勇猛和它的训练、组织能力。"《泰晤士报》在1895年也认为日军在中国已陷入困境,战争的转折点即将到来。

恭亲王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我们对这场战争处理得不够明智,有些官员表现不称职,不能胜任国家的责任。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我们大清国在这次战争蒙受了巨大的痛苫和损失。我们清国人遵守法度而日本人祟尚武力。我们知道自己在军事上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假如日本能本着友好的态度与清国协商,达成和平是可能的。然而假如日本人的要求过于苛刻,那我们只好继续战斗。"恭亲王得知马关议和的条款后,觉得过于苛刻,也坚决请战。

在此期间,清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宋育仁提出了奇袭日本本土的计划,他打算向英国购买5艘军舰、10艘鱼雷艇,装载2000澳大利亚雇佣军,出发后打着澳大利亚商船的旗号,奇袭长崎。但是此计划末被清政府采纳,因为这无异于羊入虎口,成功几率微乎其微。

最终慈禧丧失了抵抗的意志,不仅让日本人白白拿走2亿两白银和宝岛台湾,还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宽容从来不是软弱,我们对日本的宽容也绝不是软弱。每个民族都有足够的勇气忍受其他民族造成的痛苦,同时也有足够的勇气宽容其他民族,我们中华民族可以宽容日本民族,但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绝不能忘记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痛苦。甲午一去不复返,强国千载空悠悠。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其他民族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