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天天快报!从狄青的军事活动来分析,拥有这3点,北宋第一名将就名副其实

时间:2022-10-01 17:35:3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狄青受命之后,也有一些想乘机追求富贵荣华的人要随军前往。狄青当面宣示:随队伍前去作战的每一个人,能在战斗中立功,朝廷有赏赐,我不敢瞒功。但去了之后不能上阵打仗,贻误了军机,则一切按军法从事,我决不能徇情枉法,请诸位三恩而行,想从军,我就上奏取用。我希望我的话能传到每一位亲戚、交游之士那里,那么,再愿意从军的人,都是我所期求的人。《元丰类稿》卷52记载:

狄青(公元1008年一公元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是宋仁宗时期由一名青年农民成长起来的著名将领。狄青一生戎马,北战西夏军,南征依智高,有力地维护了宋的统治,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巩固我国多民族的统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平定依智高后班师回京不久,狄青被提升为枢密使。一个只字不识的农家子,十多年间,竟然成为北宋最高军事机关统管军政要务的最高官员。这种殊遇,在北宋开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资料图片)

狄青一生身经百战,攻城守地,经验十分丰富。作战指挥老谋深算,沉着坚毅,并善于应变,机动灵活,出奇制胜。同时还有着相当的治理军队的能力。

第一,作战指挥上,善于出奇制胜。

这一特点在狄青的戎马生涯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也是他指导作战惯用的原则。

他特别善于通过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发现敌方的弱点,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善于根据战场情况、双方的实力和态势等,制造有利战机,采取不同战法,攻其不备,故每战都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保安军保卫战则巧妙地抓住了西夏军轻敌的心理。先以劲旅示之为弱军,再用"偷梁换柱"的计谋,终于击败了骄兵。泾原之战则是利用敌人不知虚实这一点,先在西夏军阵前摆设神秘莫测的"迷魂阵",使其产生错误判断,在心理上自动解除武装,然后出奇兵获得胜利。

南征侬智高时,狄青则先佯作长期作战的准备,而秘密率军乘风雨之夜突然偷渡险隘昆仑关,一蹴而成。正如曾巩《元丰类稿》卷52记载,狄青率兵渡过昆仑关后所说:

"彼谓夜半风雨时,吾不敢来吾来,所以出其不意也"。

"不然,奔亡之虏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军已大胜,残寇不足利,得之无所加重,万一落其术中,存亡不可知,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

《五朝名臣言行录》记载狄青南征广源时,

"智高兵败奔邕州,其下皆欲穷其窟穴,青亦不从,以谓趋利乘势,入不可测之城,非大将事"

于是领兵而回。对这一特点,前人评论有云:

"青之用兵,主胜而已,不求奇功。故未尝大败,计功最多,卒为名将。譬如弈棋,已胜敌,可止矣,然犹攻击不已,往往大败,此青之所戒也。临利而能戒,乃青之过人处"。

这是一种中肯的评价。

第二,治理军队上,信守赏罚,严肃军纪。

在北宋中期,宋兵日渐骄惰,战斗力不断降低,狄青之所以能屡战屡捷,是有着多种因素的。《元丰类稿》卷52记载狄青在谈到张忠、蒋偕南征侬智高屡遭惨败的原因时说:

"比者军制不立,又自广州之败,赏罚不明",

他认为张忠、蒋偕对部队管理松弛,军容不整,赏罚不明,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狄青认为要取得胜利,务须重视"立军制明赏罚"。

北宋中期,一些不法官吏为追名逐利,无所不用其极。这种情形也出现在军队中。每出征作战,就有一些人想方设法在队伍中弄个一官半职,求得胜之日得到朝廷的赏赐。孙沔南下时,就"大受请托",致使许多无益于军事的投机者混迹于队伍之中,这样的军队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于是闻者大骇,无复敢言求从青行者,其所辟取,皆青之素所以为可用者"

狄青领兵南下,倍道而行,到达潭州,《元丰类稿》卷52记载:

这里可以看到,吸取了同僚的真知汋见,才形成了个对侬智高作战的妥善方案。否则,别人的智慧就不能汇入他的用兵之道中。

总结:从上面诸方面的分析可见,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狄青是一员胆略过人的猛将;在谈兵论道的帷幄之中,狄青俨然有如一位胸中藏有雄兵百万的军师;在理军治军方面,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高手。他的军事活动,时隔久远,但仍可供借鉴。

"遂立行伍,明约束,军行止皆成列",

有关辎重运载、通讯传令、巡营守备等事情都布置得井然有序。

"军人有夺道旅菜一把者,立斩之以徇,于是军肃然,无敢出声气,万余人行,米尝闻声。"

队伍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纪律。并下令约束诸将不得轻易出战,统一听命。广西钤辖陈曙乘狄青未到前线,想侥幸取胜以便邀功,以八千步兵攻侬智高,大败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皆遁逃。狄青到达宾州之后,把所有的将领都召集起来,陈说军纪对于打仗的重要性,并将陈曙和其他将校三十多人按军法斩首示众。于是军中人人奋励,有死战之心。

第三,善于处理与同缭、士兵之间的关系。

狄青具有"尤喜推功与将佐"的良好品质。《元丰类稿》卷52记载,打侬智高时,狄青

"与孙沔破贼,谋出青。贼既平,经制余事,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这种不揽功诿过的高尚品德,备受世人赞扬。

史学家把狄青的"与士同饥寒苦"、"行师先正行伍","明赏罚"作为其每战必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道理的。狄青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比较地能够体谅和关心士兵的疾苦。他虽然执法严明,但对士兵的冤屈,能明断是非。这样的行为深得人心,赢得将士们的信任和拥戴,所以都乐意为之效命疆场。

狄青能听从众议,虚怀纳言,不刚愎自用,武断决事。有一位司封元外郎听说狄青受命南下,对狄青提出了有关此战的一些想法。他认为侬智高之所以好几次取胜,只不过是充分发挥了其所长,利用了有利的地形而已。如果能诱其离开险要之地而在平地布阵作战,

"弃其所长而从所短,此正智者用奇之时也。……步兵利险,骑兵利平地,蛮人不知骑兵,而又以为中国之骑不能到也。可挟骑士以往,诱使平地,使步军为正以击其前,骑兵为奇以拚其后,蔑不胜己"。

这一卓有见地的分析与狄青不谋而合,

"因请三千骑兵以行,……及与智高战归仁,卒以骑兵胜…计如公策焉"。

关键词: 元丰类稿 军事活动 出其不意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