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环球观点:唐朝前后,中国西北边患来源方向为何从西北转向东北

时间:2022-09-25 18:39:5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文/鱼尾


(相关资料图)

在清代以前,古代中国的边患基本来自于北。从商之鬼方、周之犬戎,到明之蒙古、满洲,来自于北方的边患贯穿了从夏商到大明几乎整个古代中国的历史。一直到大清以北方民族的身份入关定鼎天下,困扰了中国千年的北方边患问题才正式宣告解决。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以唐朝为分界点,来自于中国北方的边患,在空间位置上发生了一个从西北方到东北方的明显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鱼尾君今天带大家来分析一二。

在说明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中国历朝历代来自北方的边患。

唐朝以前,北方边患主要来自于西北

唐朝以前,造成中国北方边患的族群主要有犬戎、匈奴、鲜卑、西羌、柔然、突厥、回鹘。这些族群,一度都曾是漠北草原的一方霸主,他们如草原上的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流星,一个接一个,经过短暂绽放后又瞬间而逝。

西周后期,周王与关中北边的戎狄部落矛盾不断,双方由曾经的朝贡同盟关系转变为战争状态。公元前823年,犬戎(又叫“猃狁”)进犯泾阳,威胁国都镐京,周宣王派尹吉甫北伐至太原(今甘肃平凉),派南仲进击至朔方筑成而还。周宣王的对戎狄的进攻姿态没有保持多久,到了其子周幽王时代,犬戎再次于公元前1046年南下入侵关中,并攻克镐京灭亡西周,迫使周室东迁。

春秋时代,趁着周王室威权的崩塌和关中地区短暂的权力真空,北方的犬戎、西戎、北戎、山戎等部族逐渐兴起。仗着自身骑兵对中原国家步兵和车兵的优势,这些戎狄部族大举南下中原。一时间,中原诸侯的军队纷纷溃败,许多邦国惨遭厄运。比如邢国被灭、卫国在黄河北岸的土地全部丧失。

《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称这段历史为:“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公羊传》这句话衍生出一个成语:不绝如缕,就是用来形容当时情势的危急。中原诸侯在北方戎狄的入侵下,就像一根细绳,虽然还没断,但也就只剩几口气了。在商代和西周时期邦国密集的河北地区,已在戎狄冲击下,逐渐化为一片丘墟。此时,幸好中原诸国在霸主齐桓公和齐国贤相管夷吾的带领下,西破长狄、北击山戎,挡住了戎狄部落的攻势,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国在黄河南岸稳住了阵脚,邢国在黄河南岸成功复国,而燕国更是一下开拓了辽西千里土地。在抗击戎狄入侵的过程中,齐桓公和管仲可谓功莫大焉。

孔子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在孔子眼中,管仲保住了华夏文明的血脉。没有管仲,有着自身独特而深厚文化传统的华夏先民就要像蛮族一样披头散发,并前襟向左掩一般穿衣服了。

春秋北方戎狄分布图

到了战国时代,关中北面的义渠在不断南下骚扰秦国北境后,被秦国击败吞并。而在秦赵燕的北方,原来分裂的北方游牧部落也逐渐被一个叫做“匈奴”的部族统一在一起。当时,匈奴统一后的第一代单于——冒顿单于

“控弦三十万”

,迫使秦赵燕等北方三国在边境各自建立起防御的长城要塞。

时间再往后,历经统一中原的秦朝打击而丢失河套的匈奴,在秦末汉初的乱世中再度崛起。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所率领的先头部队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马铺山)被匈奴数十万铁骑围困长达七天七夜。此后,到了文景时期,史书上不断有

“匈奴大入边”

的记载,说明此时匈奴隔三差五就对汉朝北境进行劫掠。

西汉初年鼎盛时期的匈奴(图源:史图馆)

两汉之交,随着匈奴的衰落内附,鲜卑趁势崛起,占领原有的匈奴领地,成为汉朝在北方新的边患。同时,在西北地区,西羌也逐步强大起来,不断骚扰东汉西境。如细长手臂般向西伸出的河西走廊,在东汉时期,边患压力骤大,同时遭遇从鲜卑和西羌这两个势力两个方向而来的攻击。整个东汉一代,西北的先零羌、烧当羌等部族数次入侵攻掠了三辅(关中)、河套、武都(甘肃陇南)等地区,其前锋甚至一度逼近东汉首都洛阳。到了汉末,东汉边将边章、韩遂、马腾等人甚至屡次勾结西羌兴兵作乱,对抗朝廷。

时间走到西晋末年,由于错误的民族政策,当时发生了被称为“五胡乱华”的民族大冲突。“五胡”中,除了鲜卑,匈奴、羯、氐、羌这四支都是来自于中原的西北方向,并从这一方向先后进入中原,建立割据王朝。

尔后,随着拓跋鲜卑南下建立北魏,西北草原再度被一个名为“柔然”的部族控制。不堪柔然的骚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数次率大军深入漠北,打击柔然势力。幸好,北魏的行动给了柔然沉重一击,北方边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柔然的衰落,552年,柔然属下曾经的“锻铁奴”突厥人迅速在金山(阿尔泰山)崛起,东破柔然、西破壓哒,尽有大漠南北之地。当时的突厥疆域,南北五千余里,东西万余里,成为东亚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国。突厥南边的北周、北齐都不得不向突厥称臣。

突厥汗国(图源:谭其骧历史地图册)

总结上述时期出现的北方各边患,基本都是来自于中原的西北方向。无论是造成西周灭亡的犬戎,还是造成西晋灭亡的匈奴,亦或是一度雄霸东亚的突厥,莫不如此。然而,这种情况,到唐朝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开始出现变化。

唐朝以后,北方边患主要来自于东北

唐朝以后,造成中国北方边患的部族,不论契丹、女真,还是蒙古、满洲,都是来自于东北。

648年,契丹大帅大贺窟哥率领部众内附归唐,唐太宗命其统领契丹部众、在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一带、内蒙古赤峰、通辽地区)流域建立松漠都督府。从此,契丹人正式开启和中原世界的融合进程。唐玄宗天宝年间,契丹多次入寇中原,与唐朝边军多有冲突。随着汉化影响的逐步加深,到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首领时,他于916年正式称帝,建国号“契丹”,并仿照中原文化制度建立官制、创制契丹文字。此后,“契丹”改国号为“辽”。这是北方民族第一次完全在塞北建立封建化王朝。

辽国与金国(左下)

公元1115年,因不堪忍受辽国压迫,东北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各部后,起兵反辽,几年之间,席卷海内,吞辽灭宋,建立“金国”。公元1206年,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在统一漠北后,在蒙古高原东部的斡难河(克鲁伦河)畔建立大蒙古国,并南下攻金。半个多世纪后,铁木真之孙忽必烈于1271年在大都(今北京)建立“大元”,并于1279年灭南宋。这是北方民族第一次全面征服中原王朝。

1616年,东北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完成“统一女真三大部”的大业后,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号称汗,建立“后金”。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军在摄政王多尔衮的统领下,攻入山海关灭大顺、大西、南明,一统天下。

由此可见,唐朝以后,北方四个主要边患,契丹、女真、蒙古、满洲,都是起家于东北,或地域靠近东北。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梳理完毕了唐朝前后中国北方历次边患的源起方位与他们部族或国家的大致状况。接下来,我们根据以上梳理的情况,来看看在唐朝前后,中国北方边患的来源方向为何会从西北转移到东北。

唐朝前后,中国北方边患来源方向由西北转移到东北之原因

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大前提——唐朝。唐朝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中国北方边患来源方向发生了这样的转移。

1、唐朝之前,西北草原民族发展程度比东北渔猎民族高

唐朝之前,得益于广阔的西北地区干燥的气候,这里滋养出了大片丰美的水草。依托于这些水草,原始放牧业在西北蓬勃发展起来。原始放牧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促使社会组织关系开始由简单到复杂演变,匈奴、柔然、突厥等漠北奴隶制国家开始兴起。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组织关系的改进,再加上由原始放牧业训练出来的强大骑兵部队,西北游牧民族率先在塞外崛起,成为威胁南边农耕民族的第一大敌人。

而同时期,东北地区则没有这么好过了。由于强劲的夏季风沿着渤海、日本海可以深入东北,为这里带来丰沛的降水,再加上本身因纬度较高导致的寒冷,这里形成了寒冷湿润的气候。在这种气候下,众多的河流周边地区,形成了广阔的沼泽地。比较著名的有位于辽河下游的“辽泽”。这是一片方圆千里的沼泽地,横在辽西、辽东与白山黑水之间。这样的环境,实在不利于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因为生产力的低下,这些沼泽地难以被很好改造成良田或牧场。东北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特有的渔猎经济。以打鱼、狩猎为生的部落民,很难形成高阶的生产关系,更别说复杂的国家形态了。在早期的东北历史上,当地的肃慎、挹楼、室韦、靺鞨等族群长期停留在低水平发展阶段上,只能成为中原王朝或西北草原汗国的附庸,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发展。

西汉时的东北辽泽

2、唐朝之后,东北渔猎民族生产力水平后来居上

唐朝之后,随着中原国家的文明与技术大规模向外扩展和千年来的交流,东北渔猎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实现了一次飞跃发展。原本难以逾越和生存的广阔沼泽开始逐渐被开垦成良田。沼泽面积的缩小不仅增加了农业作物生产面积,更方便了东北内部、东北与中原、东北与西北的沟通。这里的渔猎民族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唐玄宗时代,东北靺鞨人大祚荣集合靺鞨人、高句丽人等东北民族,建立了东北历史上著名的渤海国。渤海国仿照唐朝制度,创制开国,一度经济发达、贸易兴隆、军力强盛。东北地区,开始有一个像样的强国产生了(其实之前的高句丽也算,但高句丽的位置,还没有太深入东北腹地)。

渤海国

3、契丹兴起是西北边患向东北边患的过渡

契丹族崛起的位置,前文已经说过,在如今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也就是内蒙古通辽、赤峰地区。这一块地区,正好出于西北草原区向东北丛林区的过渡。同时,这里也紧邻中原的燕云地区。处于三个地缘板块交界处,再加上东北的逐步开发,契丹终于由一个小部落,在当地实现了异军突起,并最终建立了强大的辽国。

4、中原文明统治重心发生由西向东的变化

起初,不论是周秦,还是汉唐,都建都在关中。当时,沃野千里的关中,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这里是周秦汉唐取天下的基地,是这些强盛王朝经营四海的大本营。从这里,向北至河套、向西至河西西域这些塞外地区都很方便。中原文明以此为中心,向北、向西辐射草原部族,让那些西北民族享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文明发展红利。然而,经历唐末黄巢和朱温的劫掠,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彻底变成残破不堪之地。发达的水利系统、城市体系被破坏,万亩良田也变成荒芜之地。关中地区,从此失去了作为天下首都、辐射全国的能力。当地再也支撑不起一个强盛王朝的运作了。中原文明的统治重心自此开始向东转移,由长安至开封、由开封至北京。

相应地,那些东北民族距离中原文明的中心也变得更近了。这让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吸收中原文明的先进成果,完成本部族发展基础的积累,实现跨越式进步,由原始部族一跃迈入封建化政权(如女真、满洲)。

黄巢与朱温破坏了长安城

鱼尾说:中国古代北方边患由西北向东北转移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映中原文明统治重心由西向东转移的历史,一部反映东北地区逐渐开发的历史,一部反映关中地区逐渐衰落的历史,一部反映西北地区逐渐衰落的历史。从这个现象、这段历史中,我们更能一窥中国北方民族和中原文明两块区域的兴亡脉络,一探中国社会变迁的来龙去脉,一品中国农牧交界区五千年的风雨往事。

本文为

鱼尾煮酒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和原作者。

欢迎点赞转发关注三连哦!我是鱼尾,历史永不停。

关键词: 中国北方 东北地区 北方民族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