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新消息丨骑射技术不佳的卫青和霍去病,是如何想到此种办法一招制匈奴

时间:2022-09-24 16:33:5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中原与匈奴的战争,从战国就开始,并一直延续到整个冷兵器时代。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可想而知匈奴有多难对付。西汉史学家曾在史记中对匈奴做过很经典的描述:"儿时便可骑羊,用弓箭射鸟鼠,稍微年龄大了一点后开始打狐狸或兔子来吃,最后能拉弓射箭披上铠甲。他们的习俗,闲暇时狩猎为生,有要紧事时又能上阵杀敌,这就是他们的天性。远距离则使用弓箭,近距离则使用刀。"这一段话基本可以判断了匈奴的基本生活和从小的技能,受环境的影响,长大后男子均可上阵,但这一点中原们的"农夫"却很从小就达到这种骑射技术。

西汉汉文帝时期文学家晁错曾说过,匈奴的骑兵是险路虽不好走又狭窄,他们却依然能奔走骑射。中原人相比之下只能集中精力在骑马上。可见在马背上如此颠簸能在上面依旧能箭不虚发已是一门高超的技艺,需多年才能练成。现代匈奴马术师一直致力于希望能恢复匈奴人骑马的技艺,可在练习初期无马镫骑马时便极为痛苦,曾多次因颠簸造成多日尿血。可见匈奴人从小练就的一身技艺有多苦难就有多有技术含量。而例数汉军中只有极少的胡人曾投降过,像西汉时期的李广生长在北方边境地区,常年生活在畜牧业发达的地方,这样在马背上的骑射能力才能与匈奴人媲美,但仅靠这些也是远远不够的。元光六年,汉武帝第一次派大规模的骑兵攻击匈奴,换来的是血的教训,惨败收场。四路军共四万人死伤近半,更加说明了传统骑射术难以抗衡匈奴。


(相关资料图)

与匈奴人比骑射确实有些轻虑浅谋,那我们反方向想一下,汉军有什么地方被匈奴出色的呢?只能是军纪了。匈奴打仗是属于,时机好就前进。时机不好就后退,并不以退兵为耻。匈奴军作战对要斩首的俘虏还赐三升酒,而自己抢回来的俘虏还可以让他们为奴为婢。他们的战争是为自己而战的,所以更有奇招。打得过,有利可图之时像鸟群一样聚集。如果打不过就像摔瓦片一样散开逃跑。这种狩猎式战术,与汉军不同。马邑之役的统筹人王恢,看到匈奴人没有进入视线设定好的包围圈后,就觉得失去了战斗意义,自己思量着盲目进攻,最后因小失大只好下令退兵,故而被判了死刑。中原部队的作战早已明令形成了最严酷的纪律。春秋战国时期,孙武训练吴王的妃子,以儆效尤,特地杀了两名领队宠妃。之后这些妃子们在军队里更是遵纪,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后来的进攻中,卫青也逐渐摸索出了规律,就是不和匈奴远距离较量,而是利用中原兵的优势正面冲锋,用肉盾阻碍匈奴人骑射的优势。早在稍早一点的中原战中,就有了骑兵冲击作战的尝试。项羽垓下战败后,率骑兵难逃,最后仅剩二十八名骑兵。汉军五千骑兵紧随其后,将其前后包围,但项羽仍成功冲开了汉朝骑兵的包围。正是因为当时骑兵不适应短距离正面交战,虽然此举也是项羽鱼死网破最后的挣扎,但他抓住了关键,故得以逃脱。

汉朝另一次骑兵突围是在汉景帝七国之乱之时。灌夫决心为父报仇,领着数十名家奴骑马披甲手持长枪,进入吴军军营,杀伤数十人。仍不能上前,只能骑马而回。又回汉军军营,此时奴仆已经都战死,只有他一人回来,身上受伤地方十多处。灌夫事后说自己已经知道敌情了,原来灌夫此次去到敌方军中并不是真正的想要交战。他率领这些骑兵之所以能顺利进入敌军营帐,大概也是利用了吴军守门的疏忽。但当敌军士兵手足无措陷入混乱时,灌夫的十多个骑兵最后也仅剩二人回来,可见骑马用短兵器这种杀敌方式,史无前例,灌夫也得此闻名。

卫青后来指挥与匈奴对战中,就是使用这种较少的冲击战术。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善用奇招阻断匈奴的后路,大大缩小了匈奴骑兵骑马的奔跑范围,使骑兵的优势无法发挥,只能近距离肉搏。此时只要把握住最佳的对战时机,即可成功。卫青和霍去病也成功地把握住了这个时机。

《史记》在战争方面没有太多的正面描述,更多的战术复原是从后世的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得出的。与匈奴战术的转型最初是骑兵武器的变化,由长戟取代弓箭。长戟是汉朝步兵的基本装备,这种装备的优点就是方便。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也可用自己手中的长戟刺向敌人,虽然过程中不能避免自己也会掉下马背,但可见敌人的受伤值最更高。

中原骑兵与匈奴的具体作战细节,只能从东汉画像上找到一些参考。而山东孙家村还有孝堂山画像上刻画的更是当时战术转型后,士兵用长戟和手持弓箭的士兵作战场景。

孙家村画像石中,一位手持长戟的骑兵正刺向手持弓箭的骑兵,。专家认为手持弓箭,头顶尖帽的骑兵代表了草原游牧民的形象,而手持长戟,身穿盔甲的骑兵则是中原士兵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山东汉代画像中,长戟士兵刺向尖帽弓箭士兵的场景曾多次出现,而画风和构图也是基本相似的,继而也可以说明这种战术的威力。

寿堂山壁画战争场面更大,从所持兵器和战事来看,左边持弓箭的有四人,持长戟的至少有

五人。右边可依稀辨认出三人持弓箭,另有三人可能已战死或正在被杀。并且右边其实身后还有大量手持弓箭的步行这。右边的步兵、骑兵均头戴尖顶帽,一旁还有一位身份较高有"胡王"二字解释。所以左边的骑队应该是中原部队,右边的应该就是匈奴人了。这些画像与孙家村的都十分相似,均表达了中原奇兵手持长戟击败草原次匈奴的场面。这些画像中的骑兵都是没有带马镫的。

值得让人思考的是,卫青与霍去病针对匈奴人优势发明的这种全新战术,和他们本身不熟悉马背上的游牧生活和未曾熟练掌握骑射技巧却有着直接的关系。与匈奴的对战过程中卫青和霍去病都没有太多的时间能够实践他们这些战术和技巧,因为他们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外戚的身份得汉朝皇帝重用。

早在卫青年少之时,更是只是平阳侯夫妇的"骑奴",这可能是他仅有的作为骑兵的训练。而霍去病,汉武帝曾命令他去学习《孙武兵法》,霍去病却答道,打仗是靠谋略的,不用学习以前的兵法。这种缺少传统思维 "包袱"拖累的他们,敲好是他们以后成功和创新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 的情况下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