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天天简讯:反思:追随刘邦的都是普通的人,为何最后都变成了军事大才?

时间:2022-09-20 07:36:5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萧何虽没战功,却被刘邦认为是第一功臣的原因是,萧何为刘邦打下了坚实的后备力量,如充足的军粮和兵员,刘邦每次把部队打光后,萧何都能很快给刘邦重新组织起一支队伍来,继续与项羽斗,刘邦虽屡战屡败,但凭借着萧何源源不断的补给,最后一战打败项羽。 项羽最后败给刘邦的原因之一,就是后备力量不足,看似每次都打胜了,但人员得不到补充,也没有粮草基地,因此越打越弱,最后被打不死的小强刘邦打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前提是你的有一个平台!每个人都是人才,没有平台,每个人都只能杀鸡屠狗送外卖跑滴滴!你细品,历史上哪个朝代不是一班自己人开拓的!创业之初都是自己人,守成扩大之时才需要招揽更多人才!凡事皆如此!

我想说的是人都会被逼到那种程度的,普普通通的人如果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他们怎么也不会达到那种高度,正因为天下大乱,每个人被逼到造反起义了,有勇气的就提着脑袋杀敌就行了,否则自己玩完,你再看看刘邦的团队,真正打胜仗是从韩信加入后才出来的,剩下的人不过是在韩信的安排下才闯出自己的名声,就像一个普通下级,如果稍有才能,把你放到领导岗位上,你考虑的再也不是自己怎么样,要考虑的是下面的团队了,所谓平台决定高度。

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天生一副当官相,人稠地窄轮不上,其实很多看似平凡的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只不过是缺少平台和机会罢了,清朝的时候满族人能打,太平天国的时候广西人能打,明朝的时候安徽人能打,元朝的时候蒙族人能打,五代十国宋,隋唐、三国的时候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人能打,东汉的时候河南、湖北人能打,西汉的时候江苏人能打,秦朝的时候西北人能打。

萧何是县里的主吏,张良是破落韩国贵族,曹参是县里的捕快,韩信史记里的原话是"始为布衣时,贫无行"混到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的地步。樊哙是杀狗的,夏侯婴是县衙里赶马车的,周勃是吹鼓手,卢绾在刘邦当泗水亭长时,是身随左右的小跟班。这些人在短短的六年多的时间里成为王、侯、公、卿,由此可见,刘邦是伟大的人才培养大师,最最重要的是这些人竟然做到了百分之百无阵亡。

也不是大才吧,看人主要看性格和思想,比如一个将军叫张三,如果没有他,还会有李四王五赵六代替他,也就是说有将才的人其实不少,通过锻炼之后能够拥有的人也不少,只要你的性格和思维合适,假以时日锻炼,坐稳将相的位置不是特别难的,这样的人很多,难就难在他们根本没有接触这些位置的机会!

其实你们都忽略了一个历史事实,只看见了活下来的能人,没看见失败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活下来的将军帝王是最后的成功者,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运气不好再就死在中途了,应该是极好的运气很很强的能力才能活到最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条件,汉初时代刚人人奴隶制度形式下走出来的普通民群都没文化胆小没思想没个性,是盲从随从式的民群,而这帮现阅混混的人物都已先人一步地进行著奋斗式的生存摸式了,自然也都能独立谋生谋就的。

我总是觉得每个人一出生都会有适合自己的能力,而你这辈子是使命就是找到并发掘它,有的人可能很快就能找到,而有的人穷其一生不一定能找到。

汉之有天下,半出信之功。韩信的军事才华是决定性因素,其他人的作用可以复制,没有韩信,就如同朱元璋集团没有朱元璋,成功难以保证。反面的例子,比如李自成,比如刘备,要么不能完全成功,要么失败。

其实明月在自己作品《明朝那些事》解释过,名将是怎么练成的,除了天赋,际遇,然后还有运气(不战死),但是刘邦跟班里的名将在五千年名将史中根本排不上号,说白了,天赋其实是普通人,只有一个韩信是万中无一!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陈平是汉初三杰之一,大智慧之之人;张亮是权谋之士;韩信精通兵法,善于用兵;萧何刘邦手下中药参谋,监管都督粮草军需。有了这些人的谋划,武将们才能有用武之地。团队的力量很重要。

刘邦手下就韩信、张良、陈平、萧何是人才,其他人就是普通人,不过经过了很多历练而已。一个优秀的领导,能够发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能力,刘邦就是这样的人。当然相反的人更多。

刘邦才是真正的大才,无论是军事 还是政治,你们都误解刘邦了,举个列子,韩信大才吧,受封回蜀地时,一段行军路线,韩信负责粮草,提前把粮草放在行军路上,推算刘邦会走这条路,结果刘邦走的就是这条道,说明一个问题,刘邦是有才华的,走的路错不了,肯定那条路是当下最合适的一条进军线路。

关键词: 用武之地 我想说的是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