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天天热闻】为何曹操能够统一北方,位居三国霸主之首,这项政策功不可没

时间:2022-09-11 15:49:0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运输粮草

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是指军粮的供应势必要早于军队的行军、攻击进程,才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军队的后勤补给乃至影响作战效率。

同时,假如在一场敌我实力不相上下的战争当中,取得胜利的一方势必十分重视财政系统的建设和推动其高速运转。简单来说,战争的背后最直接的确实是军事较量,但其根本还是财政组织能力的对抗。


(资料图)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在东汉末年,许多军阀(这里不乏袁绍、袁术、公孙瓒等割据势力)忙着征兵、扩展领土,都想凭借战争机器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据《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武既破黄巾,欲经略四方,而苦于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议。"

正如资料所载,此时的曹操却在羽林监枣祗的建议下,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轻兵事"而重农兴桑,推进屯田制度的发展。同时,也正是屯田制度的实施,让曹操有了统一北方的经济砝码。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战乱时期,越热衷于筹措军费和扩展军费生产端的军阀,往往会成为战乱的最大赢家和受益者。

虽然说,早期军阀董卓也非常重视军队财政,但是他的军队财政体系却是建立在货币体系上的,他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源源不断的军粮。

当然,这种做法在和平时期也确实有用,甚至可以从民间攥取大量财富维持军队的日常消耗。但是,一旦进入战争环境,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根本无地可以耕种,自然无法生产出充足的粮食供外界消耗。

所以,即使你手中拥有大量的货币,出再高的价格也根本买不到军粮(从经济学来说,可以理解成有钱无市),而这种粮食货币体系便会随之瓦解,并且还会在后期造成市场的通货膨胀。

据史料记载:在董卓被刺后,长安城的物价飞涨。一石豆麦就要20万钱,而必要的主食粟价格高达50万钱。(其和平经济市场时期,正常价格也就在50钱左右,也就是指其购买力大幅度恶性下降)

长安城

如此说来,长安当时的物价比率高达1万倍,并且这些粮食的量还非常稀少,大多数饥民不得不嚼草根求生存。

同时,这也让我联想到民国时期的法币政策。在1937年的法币面世初期,100元法币能买两头牛,到1947年后,100法币连一盒火柴都买不起,其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显然可见。

法币的购买力变化

然后,当董卓之乱熄灭后,东汉王朝的整个财政系统也几乎没有生命力可言。这时,割据各地的军阀便继续推行了一种粗暴的筹粮政策,这就是掠夺式财政体系。(董卓也可以算是掠夺式财政体系的代表人物)

其实,这就和那些北方游牧政权南侵掠夺中原财富、人口的行径别无二致。简单来说,掠夺式财政体系着重暂时的粮食筹备,并且还是一次性到位,满足于当下,而无法顾及后期军队作战的粮食补给端口。(没有后勤基地为其稳定输送军粮)

董卓(影视形象)

统一后的西晋王朝

当然,这对于屯田的行政效力也自然高于依靠益州世家大族和东吴世家大族维持政权运转的蜀汉、东吴政权。

最终,西晋司马氏政权在接过曹魏政权打造好的屯田治下国家后,可谓是兵甲富足、粮草充裕,转而顺利攻取了东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三国乱世由此结束!

同时,这种掠夺式财政体系往往以洗劫一座甚至几座城市的财富为代价,这会逐渐减少有生力量的城市数量,进而加大周边地区的粮食乃至兵源缺口。(注意:特别是关中地区,在东汉末年遭受了严重的兵灾和自然灾害,饿殍千里,繁华的长安城甚至变成一片荒野之地)

所以说,掠夺式财政体系也是一种并不具备供应军队进行持续作战的极端政策!并且,正是因为农民没有地耕种,军阀也无法再次利用掠夺式榨取军粮,最终只能被其他军阀消灭。(注意:董卓被刺后,其部将郭汜、李傕在掠夺关中和西北地区后,关中土地耕种量锐减,没有粮食供应,其军队也间接成为了受害者,最终惨被东部平原区的军阀一一歼灭)

三国乱世战争

但是,这些东部军阀也并没有重视后勤补给能够自给自足的重要性,袁绍、袁术军队除开必要的征粮外(还是以掠夺为主),还有大部分依靠野果和水产可以暂时解决军粮的供应迫切度。

但是,水产往往并不是军队的主要作战物资。一旦进入作战状态,随着供应线拉长,水产也会在运输途中败坏而无法食用,并且从水产地运输补给也可谓是得不偿失,即浪费部分辎重作战周期。

原始社会的"以物换物"

一般来说,在战乱或者说军阀割据时期,原先王朝建立的货币金融乃至市场交易体系都会中止(也可以理解为民众或者市场失去对一般等价物的信任)。由此,整个战乱的社会变成逐渐回到趋于原始、但又符合实际生存环境的"以物换物"时代。

所以说,只要在这个时期,一位军阀能够从没有后期延展能力的掠夺式财政体系,转化为能够提供持续供给的生产式财政体系(即指代屯田政策)。那么,他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战乱时代的大赢家,甚至有带统一天下的趋势!

拓片上刻画着垦田

其实,屯田制度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经济政策。在和平时期的屯田根本无法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反而会影响产量的提升。

但是,进入战争环境后,屯田区便有军队的保护和协同耕种,这便大大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有军队维持屯田区的治安,百姓也不怕敌方的掠夺),也是恢复战时部分经济区的有效手段。

不过,当军事作战目的基本达到后,许多屯田区要么被直接废弃,要么被大地主霸占为私田。(类似明朝卫所治下的田地被大地主霸占一样)

曹操军队路过屯田区域

话说回来,我们今天探讨曹操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便和这项战时经济政策有直接关系。

在三国时期,曹操移都邺城以后,便开始大范围进行屯田实验,并且取得全年粮食产量近千万石的成绩。同时,曹操在屯田之外,还对农田的税收进行管控,进而提高对地方经济的控制权。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曹操对农田进行制度化改革,普通耕地每亩税收四升,每户每年缴纳两斤棉、两匹绢。

曹魏政权下的屯田制(水利设施和农田)

正是这种制度化的政策,在很快调动百姓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丰富了军队的其他辎重补给来源,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正是因为曹操重视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所以在对战中往往优先攻击敌方的后勤补给基地。例如在乌巢之战中,曹操率军迂回到袁绍军队后方基地,焚毁其粮仓,成为曹操取胜的根本。

最终,其导致袁绍军队无粮可食,军心大乱,转而被曹操军队在官渡战役中大败,曹操的军事势力也由此增强!

关键词: 财政体系 统一北方 东汉末年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