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重点聚焦!乾隆中后期奇景,文武官员争相给自己定罪交罚款,乾隆开心至极

时间:2022-09-09 15:28:5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在老百姓的眼里,皇帝代表天下,也就是"朕即国家"。既然如此,天下都是皇帝的,那么国库也是皇帝的,皇帝要用钱,只要从国库里拿就是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实不然。

中国古代虽然是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在正常情况下,皇帝的个人小金库和国库是有严格区分的。

当然,这是在正常情况下,一些皇帝不按规矩

来那就当别论了。

这就好比今天我们创业注册一个有限公司,公司财产和个人财产是不能混在一起的。

乾隆在位期间,早年还算节俭,中晚期则开始追求享乐,开销大增,专门负责皇室收支的内务府渐渐便顶不住了。

在清代,内务府的收入来源于三块。

第一块是农产品的自给自足。

朝廷在北京郊区和东北地区开设农场,种些瓜果蔬菜之类,养些牛羊鸡鸭,用于供应皇室的饮食。

可以说,也就是当今社会特供产品的前身。

第二块是做买卖。

乾隆为了给自己增加收入,还专门安排人做生意。

据史料记载,乾隆在位期间,曾先后十一次派人到外蒙地区和俄罗斯人交易,从他们手中买来大量貂皮、灰鼠皮等皮草,然后转卖到内地。

不得不说,乾隆还是有几分商业头脑的,这些东西在内陆地区的确特别受富贵人家的青睐。

为了多赚钱,乾隆还命人在北京城里开了几家皮革专卖店,专销俄罗斯皮货。

但是,内务府这班人不接地气,又或者是在这里面动手脚,总之,乾隆的专卖店生意很不好。

不仅生意不好,有几次还因为进货太多,一下子拉低了整个北京城皮货的平均价格,搅乱了市场,另从事皮货行业的商人们叫苦不迭。

可想而知,乾隆的专卖店基本上不赔钱就很好了,更别说赚钱了。

话说回来,乾隆倒也硬气,没有利用职务之便强买强卖,而是和大家公平竞争,这倒是值得肯定。

第三块收入就是收贡品了。

和尚、道士等出家之人需要信徒供养,所以寺庙中要设功德箱什么的。

其实皇帝也差不多,他也要接受下属的供养。

当一个皇帝带头想个名头来名正言顺的收受贿赂,那底下的大臣怎么做呢?

他们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些交议罪银的钱也都是从下面搜刮来的,哪有人真的会用自己的俸禄来交议罪银?

所谓上行下效,皇帝如此,还能指望各级官员当"包公"?

清王朝这一巨型航空母舰不可避免地踏上了衰落之路。

当然,清朝的衰败有很多因素,但乾隆中后期奢靡之风不能不说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在清代,形形色色的贡品也是皇帝的收入来源之一。

本来,贡品多一点少一点倒也无所谓。

但乾隆是历朝历代皇帝中出名的收藏家,什么字画、古玩,只要看上了就要想办法搞到手。

虽然,大臣进贡的东西中有不少古玩、字画,但别人送的他未必看得上,他看得上的别人未必送。

所以,乾隆还是要隔三差五的掏钱去外面搜罗。

如此一来,钱越来越不够花了。

这时,天下便掉下来一个理财达人--和珅。

和珅相貌堂堂,也很有才华,尤其是理财能力出众。

许多电视剧把和珅描绘成一个只会溜须拍马的宠臣,这就太小瞧和大人了。

乾隆四十三年,和珅担任内务府大臣。没过多久,他就把连年亏损的内务府扭亏为盈,令乾隆龙颜大悦。

为了让乾隆有足够的钱花,和珅绞尽脑汁,终于发现了一条高收益、零风险的生财之道。

这条道路就是"议罪银"。

议罪银不是清朝的发明,而是古已有之。

在古代,它叫罚俸。也就是说,如果有哪个官员犯了错,皇帝便扣他几个月薪水以示惩戒。

这个罚俸的数额并不大,只是象征性的,而且罚下的钱也是归国库,和皇帝个人没有关系。

乾隆上台后,觉得官员犯错,犯这点小钱不过瘾,就法外加罚,推出了议罪银的套路,而且罚得数额很大,目的就是要让犯错官员肉痛。

由于是法外加罚,所以议罪银是游离于国家法律体系之外的,罚来的钱当然也就进了皇帝私人腰包。

精明的和珅看到了这一点,马上向乾隆提建议,你不钱不够用吗,把议罪银作为一个正式制度,收入不就大大增加了吗?

乾隆一听有理,大笔一挥便同意了,而且把议罪银罚钱的范围大大拓展,小到写个错别字都可以罚。

朝中的大臣混官场的乌龟精,一看到议罪银成了正式制度,马上明白了皇帝用意所在。

所以,那些大臣们变着法给自己找错误,挤破头皮硬是要交议罪银。

他们知道,交议罪银就是直接给贿赂皇帝,而且贿赂得光明正大,一点风险都没有,而且,自己主动认罚说明严于律己,可以给皇帝留个好印象。

关键词: 正式制度 乾隆在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