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世界微速讯:李自成进京只当了42天皇帝,42天里他都干了啥,别被影视剧忽悠了

时间:2022-07-19 07:35:2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文/纳兰谈史


(资料图)

公元1644年,李自成终于如愿以偿地坐在了北京城金銮殿的龙椅上,朱由检自缢后,大顺代明,他的帝王名分也显得名正言顺了许多。

回想起创业一路上的风风雨雨,不可谓是既充满了坎坷,也与传奇相伴。

从当年银川驿站下岗干革命,到西北称王,再到覆灭明廷,李自成靠着胆识与运势改写了历史,打着"为民请命"、"均田免赋"的旗号,人生如开挂一般,堂堂大明王朝就这样潦草地被泥腿子李自成画上了句号。

就连李自成自己可能也不敢相信他能走到这一步,竟然会是改朝换代的天选之子。

既然老天爷这么看得起自己,那就好好干吧,向汉武、唐宗对标,努力把大顺朝治理的远迈汉唐,让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并没搞懂封建经济运行的逻辑,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对称之时,其推行的"均田免赋"政策就是一句假大空。巧合的是,三百年后倡导"平均主义"的晚清农民首领洪秀全也跟他犯了一模一样的错误。

与大家所想的或许不同,李自成在入了北京城后,兵将并没有陷入到严重的腐化乱象,社会也没有出现严重失序状态。相反,李自成还更强化了京师治安。

李自成等一众智囊认真地分析了时局矛盾,前期决策也都蛮靠谱的。

第一,钱粮是维系大顺统治的根基,能够攘内安外,凝聚军心民心,所以筹集钱粮就成为了大顺政权最紧要的工作任务。

而当时的大明国库空虚,连明军的军饷都发不起了,哪里有钱粮留给流寇队伍。按照明廷一贯的逻辑,缺钱便巧立名目,收缴苛捐杂税从百姓身上获利。李自成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也清楚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不可能自砸招牌去盘剥民众,何况民众也没什么油水。

为了筹集军费,乱世自有乱世法,只能用老办法抢劫富户官绅了。果然在严刑拷打下,富户官绅身上榨出了不少油水,但此等暴力掠夺方式的不可持续性也暴露了出来。

第二,对功臣大加奖赏,以及对明朝官吏军队进行安抚。

李自成为了巩固成果,在攻取北京后大肆分封了文臣武将,这里面不仅有大顺军的功臣牛金星、宋献策等人,还有从山西、直隶、京师投降的明军和文官武将。

而且投降的明军占比要远远多于农民军,如果当年崇祯帝能发得起军饷,这帮明军也不至于临阵倒戈于李闯,李自成更不可能如此顺利地攻入北京城,所以,军心民心丧失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除了一些位高权重的明廷大员遭到了清洗,绝大多数明朝旧官吏都没有被追责,反而不少人还升了官。

第三,李自成当时可谓是处于内忧外患的危险境地,京师东北角的山海关有明军吴三桂的五万戍边主力,关外有蠢蠢欲动的清军,南方有南明势力继续顽抗,而最紧要的就是争取到近在咫尺的吴三桂的支持。

能否争取到吴三桂至关重要,这是李自成夺取天下的重要一步。

吴若依附李,镇守东北边关暂且无虞,李可腾出手来南下消灭南明势力与四川张献忠,进而完成天下一统,继承明朝的统治区域。吴若与李闹掰,则双方在北方陷入僵局,不仅李自成的南征日程推后,还有可能令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增加胜负的不确定性。

尽管李自成非常慎重对吴的策反工作,但是还是在很多细节上做的比较差劲。除了人尽皆知的纵容部将刘宗敏霸占陈圆圆,让吴三桂面子上过不去外,还掐断了吴三桂的水陆后勤补给线,在经济上孤立吴,这就让吴三桂加剧了对李闯流寇的不信任,进而倒向清军,并联和把李自成赶出了京城。

其实即便是李自成争取到吴三桂也未必能一统天下,即便是能武力统一,也难能长久,因为李自成并没有搞明白明朝灭亡的真实逻辑。

"均田免赋"空有高强的号召性和凝聚力,但并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李自成若坚持此项原则,不出数年社会生活资料消耗殆尽,统治必然土崩瓦解,若不坚持此项原则,则丧失民众支持的统治基础,一样会步明末的后尘,反而垮的更快。

综上,李自成入京后的这42天里,主要工作就是征集钱粮、安抚人心、招降吴三桂这三件大事,并没有过分的陷入纸醉金迷当中,尽管李自成摸清了问题的主要矛盾,但是在解决执行中遇到了种种困难无力解决,最终兵败山海关,灰溜溜地结束了帝王生涯。

关键词: 天下一统 至关重要 一模一样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