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全球快资讯:杨嗣昌——做官不容易,挨骂一出溜

时间:2022-07-16 20:37:5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昨天讲了卢阎王,我看了看大伙的评论,很多人质疑我说的那句缺乏大局观,就这点我简单说一下,卢象升是能打小规模战斗的人,他有着一般文官不具备的武力和勇气,这在小规模战斗中非常重要,可是在更大规模上呢?令狐感觉他的性格还是不够狠辣,还有一点轻信,至少对于王朴,他算是看走眼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样的个性,在指挥大规模作战的时候,就会有令行禁止的问题。以王朴的个性,就算不去山西,而是去了巨鹿,到时候也会逃跑,卢阎王是那个时代的文官中少有的人才,可以排在洪承畴、孙传庭、陈奇瑜等人一档上。可他不是大明的救世主,好了,说完了卢阎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他所谓的冤家对头,杨嗣昌。

杨嗣昌,字文弱,自号肥翁,晚年号苦庵,是湖广武陵人,就是今天地湖南常德,他生于1588年,是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的儿子,万历三十八年考中进士,到了崇祯十年,出任兵部尚书,转一年入阁,他是深受崇祯的信任,崇祯十二年,杨嗣昌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围剿农民军。虽说在四川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但随后被张献忠的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破襄阳,杀了襄王朱翊铭,此时的杨嗣昌已患重病,闻听这个消息后,惊惧交加而死,当然也有人说是自杀,反正不管是怎么死的,享年五十四岁。

对于杨嗣昌,崇祯始终对他倚重信用有加,甚至在他最后剿寇失败忧病而死,举朝攻击毁谤之际,以杨嗣昌给他托梦为由,当然咱也不排除可能是真梦见了,为其开脱免罪,甚至追赐老杨为太子太傅,这简直就是官设CP了,杨嗣昌身后争议极大,而且不仅是由于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做法,还因为他与大儒黄道周、忠臣卢象升等人的恩怨。虽说他死后,崇祯不予追究,但士大夫普遍唾骂,可谓谤满天下,很多人将他与温体仁相提并论,刘宗周更是在南明弘光朝要求"追戮误国奸臣杨嗣昌,以谢九庙之灵",那杨嗣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令狐就试着来讲一讲,当然这也只是我一人之见,欢迎大家来讨论。

咱先说老杨的人品,忠,对皇帝的忠,对大明的忠,在父亲被下狱要流放的情况下,为国家鞠躬尽瘁,死于任上。算是明末将帅里做到无我的一位;孝,他对父亲的孝,一直为自己的父亲杨鹤而奔波,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一个人如果对父母很好,那么这人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其实杨嗣昌也算是明末少有的能干点事的人了,能力不算超凡,但尽职尽责,用老郭那句话,是同行衬托的好。"季士大夫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于是嗣昌得以才显。然迄无成功者,得非功罪淆于爱憎,机宜失于遥制故耶?"这就是同行衬托;"台谏诸臣,不问难易,不顾死生,专以求全责备。虽有长材,从何展布。"这话是卢象升说的,众所周知,大明亡于言官,这不是一句气话。杨嗣昌因为无党孤立,权力又重,所以出于众矢之的,受言官的集火。就连卢象升也害怕这个,要不你以为卢象升怎么死的?

在《明实录崇祯实录》中有这么一段话,"且象升握尚方剑,今日愿唯唯从若议,袁崇焕之祸且立至!";《明史》中记录是,"文弱,子不闻城下盟《春秋》耻之,而日为媾。长安口舌如锋,袁崇焕之祸,其能免乎?"卢象升说,"敌在城下,言官牙尖嘴利,议和是政治不正确,会像袁崇焕一样被打成汉奸处死!"

再说一个,现在非常流行用"不做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来攻击杨嗣昌甚至大明,咱即便不提野史孤证不立,但是最起码也请有点常识判断力,官方通缉榜文怎么会是一首《西江月》呢?这不就像现在官方文告用首打油诗形式发布一样么,这怎么可能,简直就是荒唐至极。

崇祯十二年十一月杨嗣昌在《备述献贼孤穷,亟宜悬赏购缚疏》中酌议"有生擒张献忠者,赏银五千两,加升玉带,荫锦衣卫指挥世袭;斩首来献者,赏银二千两,加升玉带,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其他分别给赏。"此议于十二月初八日经朱由检批准,这才是通缉文告的格式。更何况,杨嗣昌在《复兵科招抚之功罪疏》里还说"宁难民有负朝廷,毋朝廷有负赤子。"你想在内部文件里,老杨尚且如此态度端正,怎么可能在面向民间的通缉文告里拉这种低级仇恨?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是令狐并不是说杨嗣昌就没问题,他确实有个致命的缺点。

老杨个人操守不错,不结党、不贪腐,凭借才干得到崇祯青睐,几乎参与了崇祯朝最重要的两项军国大事,边事与内患,其实他的角色定位,可以说几乎就是孙承宗的翻版,一直在中央,战略格局和政务能力都非常优秀,但是,最致命的就是没有基层经历。

其实,无论是孙承宗还是杨嗣昌,这两个人如果能一直待在崇祯身边,制订战略规划,出谋划策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他们的败局,都是去了一线,因为缺乏基层经历,孙承宗修地堡修得怀疑人生;杨嗣昌去前线督师,被张献忠在四川带着兜圈子,最后丧藩自杀。

甚至杨嗣昌最引以为豪的宏伟计划,"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他的这个计划可以说非常精妙了,没毛病,可是问题在于他缺少基层经历,老杨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晚明的官僚系统,特别是军事系统和财政已经承受不了这么复杂的计划,所以到了最后,这个计划是在实施过程中扭曲破产的,他虽身为督师,但根本无法调度各个手握大权的实力派军头,从而导致最终彻底崩溃。

当年易中天先生评价刘表的话放在杨嗣昌身上,现在看看还挺合适,"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草包也",杨嗣昌若是生于仁宣之治,想必自有一番功绩,而且他的人品确实还不错,然而生于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恐怕他也只能是有心无力了,他说的攘外必先安内,足兵,保民,这条国策政治不正确,但是符合实际,只可惜识人不明,用了熊文灿,而且他的性格确实有些不能容人。

有谋略,懂兵法,可惜识人不明,心路不宽,但为臣尽忠,为子至孝,可以说是胜也杨嗣昌,败也杨嗣昌。

关键词: 而且他的 怎么可能 这个计划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