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天天时快讯】皇帝和宰相的博弈:唐朝皇帝为了制衡宰相的权力,会采用诸多手段

时间:2022-07-13 18:40:1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一个姓氏掌控天下,皇帝坐在最高的位置之上虽然无限荣光,但是却担心自己的王朝被他人篡夺。尤其是那些手握大权的重臣,所以历史上有许多君臣斗的故事流传下来。

这其中最让皇帝们放心不下的就是宰相了,这个职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官员仕途中的权力巅峰。


【资料图】

正是由于权力如此巨大,最终才会让皇帝对这个宰相既爱又恨,贤相辅助国泰民安,但是如果权力过盛,又怕他们有想法。

皇帝们虽说忌惮这一职位,但是又不敢轻易的废除这一职位,因为宰相是所有大臣中最优秀的治国人才,好的宰相能够辅助皇帝成就盛世王朝。

唐代皇帝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既不能废除宰相,又不能任由宰相的权力过大,所以面对这种状况,唐朝的统治者还是用了许多方法去平衡、弱化宰相的权力。

如此作法,既可以让宰相发挥他的治国才能,却又不至于有其他的非分之想。具体的做法有哪一些呢?

一、利用"群相制度"来牵制权力

1、李渊开创群相制,唐朝一直延用

从唐初李渊开始,他将宰相由一个变成了四个,如此一来,权力中枢就分到了李世民、裴寂、窦威和刘文静四个人的手中。

李渊开创的"群相"制度,不仅减轻了自己的执政压力,还有效地将一个人的权力分解为四人。从此以后唐朝的宰相变得多牛如毛起来,一任皇帝在位时,这四个宰相之位就换了上百人。

2、宦官集团还没崛起时,君臣共创盛世

由于宰相权力被一分为四:内史令(后改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后左仆射)和右仆射,其中史学家认为侍中和中书令才是真正的宰相,而左右仆射就是曾经被称为宰相而已。

所以文官集团并没有出现其他朝代的某一派一家独大的不平衡状况,"群相"制使得君臣在政治权力当中有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唐朝宦官集团还没崛起时,文官集团强大能够制约武将集团,所以君臣能够和谐的一起去创造盛世王朝。

二、四个宰相之位的发展

1、尚书、左右仆射逐渐退出

群相制虽然可以制约宰相权力,但是终归还是面对群相对皇帝的整体压制。太宗李世民就曾遇到这种境遇,不得不下决心与宰相进行政治斗争。首先找借口废除了长孙无忌的仆射位置,然后一直空缺三年从不补缺。

待仆射职能有所变化之后,房玄龄才补了仆射之职,但此时相权向尚书省偏移,由尚书左右丞统领负责,仆射在尚书省的权力相当被于废掉了。

贞观17年时,右仆射高士廉卸任后,太宗又将右仆射之职废掉了。从此以后贞观年间再无这两个职位了。

2、中书门握重权,是群相制最后的辉煌

虽然没有了左右仆射,但是却赢得了政治平衡,中书就成为权力中枢,也是"群相制度"最后的辉煌。

因为到了玄宗时,他以多位限制的方法分化宰相的权力与精力,比如他让中书令和侍中担任宰相的同时还兼职其他职位,这样皇帝自己就安枕无忧了。

如此一来的确是平稳了朝政,缔造了大唐盛世。只是安史之乱之后,玄宗之子李亨开创了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的继承者,也是多人掌控,处于中书令和侍中之上。

三、宰相衰落与节度使崛起

1、同平章事将中书令和侍中的相权架空

群相制在同平章事产生后就彻底衰落了,同平章事将相权架空,最终导皇权集中。而唐朝的覆灭和相权衰落不无关系,晚唐时皇帝昏庸,又无相权制衡,最终朝政被节度使左右,安史之乱就此爆发。

2、节度使崛起

相权衰落,节度使崛起后,皇帝为了平衡权力开始授权于宦官即枢密使。具体的政治体系就是,军队两大要职,中统帅是节度使,监使是宦官。

如此操作最终使得节度使与宦官矛盾丛生,最终整个朝政节度使、宦官与同平章事相互诋毁,朝政混乱。

群相制最终毁于"同平章事"这一职位的出现,晚唐时同平章事被宦官和节度使双重打压,最终宰相制度彻底被削弱。

如果宰相的权力可以继承下来,那么也不会被节度使占了上风,最终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从某种意义上分析,唐朝盛于宰相,也败于宰相,因为初期及中期,宰相既能够成为朝政的主要力量也不会权力过于集中,所以辅助治国的作用非常大。而晚唐时由于架空宰相,权力旁落,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唐朝覆灭。

参考文献:《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

关键词: 同平章事 安史之乱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