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世界新消息丨安史之乱真是安禄山蓄谋已久的?历史真相可能并不是这样

时间:2022-07-11 09:52:3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时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武力由强而弱的转折点。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实力最为强大的王朝之一,而唐玄宗时期又是这个强大王朝的极盛时期,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却因为一场安史之乱而完全支离破碎、急转直下,那么唐朝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呢?


(资料图片)

对于这个问题,后世许多人认为,除了当时的大唐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外,还因安禄山为胡人,其又为野心家,对大唐江山垂涎若渴、蓄谋已久,而发动了安史之乱。

其实这种观点不全面,这确是有其社会矛盾激化的深层次原因,这是其必然性。而偶然性则是安禄山刚好具备了造反的基本条件,刚好其又被杨国忠污蔑谋反,所以安禄山起兵反唐。从这点说,安禄山造反并非蓄谋已久,而是被逼梁山的!

一、社会矛盾尖锐

唐朝在建立之初,承袭的是隋朝制度,实行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制就是在全国各地设立军府(也就是折冲府),军府内的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则出征,战罢则散,这就是府兵制。所以府兵在当时是有田地和收入的,耕者有其田,谁又会造反呢?

而到了唐玄宗后期,府兵制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要其冲的就是贵族、地主、豪强之间的土地兼并问题日趋严重,"富者阡陌连横,贫者无立锥之地"。均田制的崩溃,连带导致依附于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也随之崩溃,兵源出现大量逃亡,使得折冲府户口大量流失,兵员严重不足。而当时的边境环境恶化,征战频频,而此时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调。唐玄宗不得已,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募兵制说白了就是雇佣军,其特点就是职业化,这也是其战斗力比府兵要强的原因。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丧失了忠义之心,因为他们的生活来源就是战利品和军饷,谁能给他们发军饷,谁能带领他们打仗获取财富,谁就是他们的老大,这也形成了幕兵的"流氓气息"。而统帅们也就很容易以钱财施舍来收买自己的队伍, 使之效忠自己,形成自己的势力,成为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募兵制最大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它使得各地节度使的权力坐大,其手中的军队也慢慢地脱离了中央政府的控制,从而使得其统辖的几个州内,军、民、财权利集于一身,节度使成了名符其实的土皇帝,最后连节度使的废立,也不是朝廷所能决定的了,就连唐朝出使他国的使者都要对有的节度使辖区绕道而行。这也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火药桶。

二、安禄山自身的遭遇

安禄山(703-757),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所以安禄山是个"杂胡"。

安禄山30岁年步入军旅,因屡立战功,在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公元742年,唐玄宗在平卢设置节度,而刚满40岁的安禄山被委任为平卢节度使,一跃成为北部边疆重镇的最高统帅。此后他更是凭借自己的一套逢迎术,使得唐玄宗对他宠信有加,而他自己也是飞黄腾达,最后更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在短短十年间,安禄山便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节度使,成为当时最大的藩镇首领。其升迁速度在当时也是创造了一个神话,其荣耀君宠也达到自己的顶峰。

李林甫死后,仗着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宠信和自己的实力,安禄山认为自己应该会接任宰相一职,毕竟出将入相、位极人臣是很多为人臣者的终极目标。但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正当唐玄宗打算起草诏书欲立安禄山为相时,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站了出来,游说唐玄宗,并成功截胡。为此,安禄山对杨国忠是恨之入骨,杨国忠对安禄山也是处处排挤打压,并逐步把他在朝中的党羽逐个剪除。同时为了置安禄山于死地,杨国忠在唐玄宗面前诬告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并通过各种渠道搜罗其企图谋反的证据。

在杨国忠的诬告下,唐玄宗对安禄山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再加上杨国忠的背后动作,安禄山感觉到自己已经岌岌可危了,所以决定以杨国忠为借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杨国忠影视形象

三、分析

1、必然性。

可以说,唐玄宗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可以说是大唐衰败的标志,因为这是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分化而采取的新的征召制度,这跟所谓的任用胡人没有直接关系,根源就在于贵族阶级贪婪的土地兼并行为,这就说明的当时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了。再加上中央权力的流失,地方藩镇的做大与失控,反动是迟早的事。安禄山不反,别人也会反。这是历史的必然!

2、偶然性。

首先就是安禄山的实力。当时安禄山可以说是地方藩镇实力最大的,其镇守的范阳、河北采访、平卢都是北方重镇,防范的对手就是突厥、契丹这样的强悍民族,自然获得的资源也是最好的,他可以说是手握重兵,具备了造反的条件。其次是他的野心。有了本钱,又有唐玄宗的宠信,权力野心自然也就膨胀了,但此时的野心也是觊觎相位、位极人臣而已。最后就是杨国忠的打压和自己在唐玄宗那里的失宠。由于相位被夺,所以安禄山和杨国忠形同水火,杨国忠也一心想置安禄山于死地,加上唐玄宗选择了杨国忠和舍弃了安禄山,使得安禄山感觉到了危险,所以安禄山为保命,起兵谋反。如果换一个人处于安禄山的位置和情势,估计也是会反的。这是个人的偶然性!

安禄山影视形象

3、安禄山是蓄谋已久还是被逼梁山?

首先对于杨国忠来说,是靠着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上位的,既没功劳又没威望,初登相位,按理说像安禄山这样的藩镇首领是其极力拉拢的对象,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但安禄山根本没把杨国忠放在眼里,还处处和他作对。杨国忠看到不能制服安禄山,那就只能除掉了,所以便经常向唐玄宗诬告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想借唐玄宗之手除掉他。

其次对于安禄山而言,如果其早有谋逆之心,必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凭安禄山的圆滑,对于唐玄宗的新宠杨国忠,应该是会极力巴结讨好的,而不至于让自己多一个劲敌。要知道杨国忠背后站的可是杨贵妃和唐玄宗,得罪杨国忠那就是得罪了其后面的唐玄宗,让自己过早的立于唐玄宗的对立面,那样只会不利于安禄山养精蓄锐、起兵谋反。但安禄山不但不巴结杨国忠,反而和他过不去,甚至上书唐玄宗,痛斥杨国忠治下官吏贪渎、政治腐败严重,搞得朝政紊乱、民怨沸腾。唐玄宗不但不听安禄山的,反而对安禄山产生了反感。也就是说,安禄山是在和杨国忠争宠失败并遭到杨国忠的打压后才决意谋反的,所以并不是蓄谋已久的谋反。

四、结束语

安史之乱是多因素促使下的一次动乱,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社会矛盾尖锐是其必然性,安禄山自身境遇是其偶然性,安禄山不造反,也许别人也会造反。安史之乱也不是安禄山蓄谋已久的,而是在杨国忠等打压下为保命而发动的叛乱。

关键词: 安史之乱 蓄谋已久 社会矛盾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